孩子厭學失眠沉迷網游毛病其實是“心病”
17歲的晗晗已因抑鬱症休學兩年。原本今年6月參加高考的她,不得不將這一重要時刻一推再推。家人想不通,一直乖巧懂事、成績優異的孩子,為何會患上抑鬱症?中國科學院近期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小學階段的抑鬱檢出率為一成左右;初中階段的抑鬱檢出率約為三成;高中階段的抑鬱檢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鬱的檢出率為10.9%-12.5%。
天津市西青區實驗小學各班級召開面對面心理健康專題家長會(2月23日攝)。新華社發
記者王菲菲趙葉蘋周暢王瑩
這些孩子有的厭學失眠、身體出現種種不適,有的沉迷網絡世界逃避現實,有的甚至選擇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一天50個專家號,一大半屬於中重度以上抑鬱症
“深陷旋渦無法自拔”“無聊無趣”,身患抑鬱症的晗晗感覺自己被一種無形的力量壓制,讓她無法靜心學習、難以入睡、不想吃飯……
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正在被抑鬱症等心理問題困擾。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醫師王哲每天接診30個病人,其中近一半是12至18周歲的患者。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成立了兒童精神心理亞專科門診,負責人曹曉華介紹,他們的門診量在醫院排名靠前,“一位專家一天50個號,都能約滿”。就診的孩子中,十三四歲的初中學生居多,問題主要為抑鬱和焦慮,其中一小半達不到疾病的程度,屬於心理亞健康狀態,但有一多半需要吃藥,屬於中重度以上抑鬱症。
疫情更使得原本就不樂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更加凸顯。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兒童青少年自殺案例屢被報導。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2020年疫情期間以及復學後,全國很多地區,尤其是一線城市,出現了中小學生自殺率較大幅度上升現象,青少年厭學、自我傷害呈現惡化趨勢。
儘管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但危機並未就此消除。“今年前來問診的病人特別多,中小學生佔很大部分,10個問診的孩子中,有2到3個有自殘行為。”海南省人民醫院心理諮詢科副主任康延海說。
瀋陽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主任醫師王永柏教授說,青少年抑鬱症等心理問題更多表現的是軀體化症狀,是“無聲的抵抗”,“比如孩子很少笑了,和同學往來不密切了,不愛上學和吃飯,注意力、理解力、記憶力下降,這些都表明孩子的情緒出問題了。”
採訪中,記者遇到一名高一女生,平時她學習成績中上等,補課頻繁,週六補三門、週日補三門,一周沒有一天休息,睡眠嚴重不足,後來開始沉迷手機遊戲,不出門也不願上學,隨著情況惡化,逐漸出現割腕、捂被大叫、鑽床下等行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及其團隊研究發現,疫情期間,網絡遊戲成癮的人群中,青少年人數增加了2%。
記者在海南省安寧醫院見到一名學生患者,他正在母親的陪伴下住院治療,病因是沉迷手機遊戲,出現攻擊行為。他的母親表示,孩子原本學習成績不錯,自從迷戀上手機遊戲後就不可自拔,每天放學回家就找家長要手機,熬夜玩手機是常事,不給手機就情緒失控,甚至動手打人。
“我要一個香蕉,你卻給我一筐蘋果”
“你們為什麼要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晗晗多次向父母發出這樣的吶喊。她認為自己患病是綜合因素導致的,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也有來自學習的壓力,而從小到大的生活方式,則是造成她性格特點的主因之一。
因為爸媽工作原因,晗晗小學上的是一所寄宿制學校,“那時每週二和周末回家,生活中遇到困難時,無法及時向爸媽求助,他們往往是在隔了很久才得知發生了什麼事。慢慢地,我養成了凡事不跟他們講的習慣,養成了討好型人格,特別在乎周圍人的看法。”諮詢過兩年專家門診,在網上看過大量心理問題分析文章的晗晗,頗為平靜地分析著自己的病情。
多數受訪專家認為,青少年心理問題受原生家庭影響較大,每個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問題家庭。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醫師鍾慧說,家庭是一個人的後盾和緩衝區。但現在一些家庭支持系統薄弱,孩子出現問題時,在家裡得不到溫暖。
安徽一名五年級的小女孩給媽媽發短信:“媽媽對不起,來世再做你的女兒”,幸虧發現及時,才避免悲劇發生。後來經過醫生和老師了解,這個孩子父母離異,自己和媽媽生活,每天睡在漆黑的小房子裡,母親忙於做生意,父親不管孩子,父母經常因為撫養費爭吵,媽媽指示孩子去要撫養費。孩子覺得自己被嫌棄,從父母身上得不到一點點愛的滋養。
而“以愛為名的傷害”則更普遍。一些父母在為孩子好的過程中,強加了自己的意願,以犧牲孩子的感受,來完成某件事情。比如一些孩子厭學,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學習到底是為父母還是為自己。
16歲的小慧感覺,自己從出生開始,人生就被父母規劃好了。“上哪個幼兒園、小學、初中,學什麼樂器,甚至穿什麼衣服都是他們決定的。”小慧說,“父母根本不理解我,我想要一個香蕉,他們卻給我一筐蘋果。”
康延海說,社會對人的要求高了、標準高了,壓力自動產生,全民表現出一種“很累”的狀態,一部分人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變得焦慮,與孩子溝通時也在傳導壓力,家長好好坐下來與孩子溝通的時間在變少,沒時間也不懂得把身段放下來,與孩子平等溝通。
父母不恰當的養育方式也使得一些孩子承壓能力較低,一遇到問題便做出極端行為。
海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吳九君說,現在的孩子物質生活條件豐富,成長環境比較順利,從小經歷的挫折比較少,被保護得太好。而且父母過度關注孩子的分數,只要學習成績好,生活中的困難都由父母代辦了,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克服困難的機會,剝奪了他們接受挫折訓練的機會,長大了這種能力就很難去生成。
“所有的生命價值都圍繞著學習”
近日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青少年睡眠不足現像日趨嚴重,95.5%的小學生睡眠不足10小時,90.8%的初中生睡眠不足9小時,84.1%的高中生睡眠不足8小時。
小學一年級的圓圓就讀於一所省會城市公認的好小學,但每天重重的書包、繁重的作業讓她叫苦不迭。“比如語文作業,每天必做的是半小時閱讀、背一首古詩,要在App或微信群上打卡,每天學了課文,要寫一頁練習冊,把明天學的課文預習一遍,把學校自製的預習單寫一遍……”回家後吃口飯就寫作業,但全部完成也要10點半了。
在課業壓力下,一些青少年不堪重負最終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我努力的動力沒有了,我又不甘於失敗”“我拼學習的能力沒有了,一看書就想吐,每次考試都落後,我不甘心又沒辦法,所以我要走了”……一位初中年級的抑鬱症患者說。
朱永新等專家認為,中小學生休息活動時間得不到保證;一些學校片面強調升學考試科目,考試、排名過多,導致同學間非理性競爭;社會壓力普遍較大,父母焦慮,擔心下一代失去進入精英階層的機會……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危機,一定程度上正是社會心理危機的折射與濃縮。
安徽師範大學心理諮詢研究所所長方雙虎說,生命的本質在於被看見,人生的價值在於被需要。而現在,學生主要的任務是學習,所有的生命價值都圍繞著學習,學習成績不好便被打上失敗的標籤,孩子其他方面的優勢和特長卻並不被看到。
這也是一些孩子逃學厭學、遊戲成癮的癥結所在。“為啥打遊戲,因為我學習不好,老師都不瞅我一眼,同學們不跟我好。但我打遊戲很好,還能給別人裝備,在裡面我就是英雄,遊戲結束還能重來。”一名高一男生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