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關注短視頻App“五分鐘看完一部電影”
近兩年,在短視頻App上刮起了一陣“剪輯風”。“五分鐘看完一部電影”讓人大呼過癮,經典作品“一號打盡”頗具噱頭,部分賬號、主播借“搬運”經典吸引粉絲,做大後通過帶貨、廣告等手段獲利,成為互聯網知識產權侵權的最新高發地。
這種“商機”,也引來了一個個“模仿者”,從事影視素材“剪輯”的賬號層出不窮,翻炒“老梗”的主播也越來越多。他們不做內容的生產者,只做內容的“搬運工”,成為侵犯原創作品版權的“蛀蟲”。
臨財苟得,見利忘義。相比於經典影視作品和原創視頻的製作成本,如此“拿來主義”的成本極低,侵權素材在某些電商平台也唾手可得,不僅可以迅速實現流量變現,還販賣所謂的“教程”,把侵權的手段當商品二次牟利。
除此之外,這些“搬運號”通過“抽幀”“放大”等方式規避平台審查,打著“作品評價”的名義,用“合理引用”的方式規避侵犯著作權的風險,走監管的“邊界線”,打法律的“擦邊球”,以種種隱蔽手段“迂迴作戰”。這些玩家通過經典吸引流量,夾帶私貨,插播廠商“推廣鏈接”,不知不覺中把錢裝進了兜里。
“搬運”牟利,涉嫌侵權,不能任其遊走於法律和監管的邊緣。也許平台監管技術進步和具有針對性的法律完善尚需時日,但治理這種非法牟利的行為應該本著兩個原則:
一是將是否存在營利行為作為侵權與否的重要判斷標準;
二是在對侵權者的認定上,不能僅以賬號治理為對象,而要徹底懲治賬號運營背後的人和機構,從而釐清相關責任,斬斷侵權“黑手”,填補短視頻侵權的治理空白,為原創者營造一個更為乾淨清朗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