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萬年前曾有低空隕石撞擊南極冰蓋潛在破壞性讓科學家擔憂
由肯特大學物理科學學院的馬提亞斯·範·辛內肯博士領導的一個國際空間科學家研究小組,發現了43萬年前低空隕石撞擊南極冰蓋的新證據。據推測,這些小行星隕石直徑至少有100米,並且高速度墜向了南極東部的這處山頂冰蓋。
Credit: Mark A. Garlick
這種由單顆小行星撞擊引起的爆炸,被描述為中等程度的爆炸——因為它比空中爆炸大,但又比撞擊坑事件小。
碎片的球狀體、微量元素化學和高鎳含量證明了回收粒子的外星性質。它們獨特的氧同位素特徵表明,它們在撞擊羽流中形成時,與來自南極冰蓋的氧發生了相互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這次撞擊的危險性,遠比分別發生在1908年和2013年的通古斯和車里雅賓斯克事件要大得多。
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指導了地質記錄方面的一項重要發現,因為這類事件的證據非常稀少。以往,撞擊粒子往往很難以識別和表徵。
這項研究強調了重新評估中型小行星威脅的重要性,因為類似的著陸事件可能會產生類似的粒子。這樣的事件會在一大片區域上造成完全的破壞,相當於熱噴流與地面相互作用的區域。
研究人員們提出,未來的研究可能會側重於在不同目標上識別類似事件,比如岩石或淺海地下室,因為南極冰蓋只覆蓋地球陸地表面的9%。研究也可能用於識別這些事件在深海沉積物岩心的沉積過程。
“雖然著陸撞擊事件如果發生在南極洲上空,可能不會威脅到人類活動,但如果它發生在人口稠密地區上空,就會造成數百萬人的傷亡,並在數百公里以外造成嚴重破壞。”
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