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熱議“互聯網大廠黑話”:如何才能好好說話?
“賦能”、“鏈路”、“對齊”、“顆粒度”,這些互聯網黑話你能看懂嗎?《人物》雜誌4月2日刊發的題為《互聯網大廠的黑話困局》的深度報導,披露了“黑話”在互聯網大廠流行的現象。報導稱,一位受訪者柳菲菲在對接客戶時,一開始說“我們接下來將在幾號幾點在XX發布什麼內容,會用到XX微博賬號”,話語直白簡單,客戶卻很抵觸,她想到,“在互聯網圈裡混,怎麼能說大白話?”
隨後柳菲菲調整思路,把同樣的意思重新說了一遍,“我們先開篇預熱,拉高期待值……然後藉勢發酵,引起圍觀,為營銷賦能……”客戶最終覺得“清晰多了”。
該報導引發不少讀者留言評論。有讀者留言稱,“好好說話是一種美德,希望大家都說能讓其他人聽得懂的話,別在那說一堆自認為高級、但實際上讓人聽得一頭霧水的名詞”。
什麼是“賦能”?互聯網“黑話”背後代表了怎樣的話語邏輯?
3月30日,光明網發表評論文章稱,“賦能”一詞最早是個學術概念,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社會學者提出用來解釋種族問題,後經過諸多社會科學領域對這一理論的應用和擴展,沒想到近40年後會在中國的互聯網行業遍地開花。
該文章稱,聽起來“高大上”的術語,其實理解了就會發現“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這一文化趨勢的背後,反映的正是互聯網技術在人們生產、生活各場景的全面滲透,以及互聯網產業、企業的迅速崛起,成為一名“互聯網人”,已經成為不少人“真香”的職業選擇。
該文章認為,在語言學界的一個共識——話語是有等級的。顯然互聯網行業術語超出了日常職場交流的範疇,它不會輕易消逝,反而被使用者不斷強化,其背後所代表的行業門檻和對從業者的支配性也在不斷增強。
4月1日,封面新聞發表評論文章探討“互聯網大廠黑話”背後的驅動力量。
文章指出,“互聯網大廠黑話”有兩股深刻的驅動力量。其一是互聯網大廠內部的科層博弈。“黑話”是大廠“中間層”的武器,用以顯示自己的專業性和“貢獻”,並對下建構起“排斥壁壘”、對上飆戲邀功;其二是互聯網公司對外爭奪公共話語權、文化影響力的努力。時至今日,互聯網大廠不只是“商業英雄”,更儼然成為價值圖騰和信仰權威。而輸出“黑話”就是其“文化輸出”和“強化認同”的重要路徑。
文章認為,互聯網大廠原本就是一片文化荒漠,其從財富成功轉而“文化自信”爆棚,自娛自樂無傷大雅,出來賣弄就貽笑大方了。
4月2日,澎湃新聞發表評論認為,“互聯網大廠黑話”不過是一種無意義的內捲遊戲。
評論認為,在一個企業內部,如果競爭和選拔機制不夠清晰、不夠務實,員工之間的比拼,就只能務虛、只能體現在創造“黑話”上。既然幹的事情差不多,比的就只能是誰善於“化腐朽為神奇”,把平淡無奇的事情說得高入雲端,唬人不倦。
如何不講互聯網“黑話”?該評論認為,要排除這種毒素,公司領導人口頭批評是不行的,能不能真正建立高效、公平的企業文化和評價機制,才是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