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確定要造車了雷軍何時下的決心?
特朗普政府在任期即將結束前,公佈了一份新的中國“涉軍企業”名單。讓外界有些意外的是,其中小米在列。雖然在隨後的幾個月中,小米迅速贏得了訴訟,免於“禁止美國投資者投資小米”的懲罰,這件事成為虛驚一場,但事實上,它卻帶來了一個更深遠的影響。雷軍因為這場虛驚而做出了一個很可能會決定小米下個10年命運的決定。
作者王飛玄寧
據品玩從接近雷軍的人士處獲悉,被列入黑名單後,雷軍等人第一時間做好了手機業務可能因此次製裁而徹底中止的最壞打算,而備選方案也立刻製定完畢— —在被列入黑名單的第二天,小米正式著手準備造車立項。
這一消息在3月30日的小米春季發布會上也得到了雷軍的證實:雷軍錶示,小米造車項目是在2021年1月15日開始調研的。
而小米造車的消息開始滿天飛,也是在這個時間點之後。據雷軍透露,在過去75天裡,小米管理層進行了85場業內拜訪溝通、與200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深度交流,並召開了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以及兩次正式的董事會,造車“是經過了反复論證與慎重決策”。
這麼密集的行動,自然讓消息難以“保密”。而每當消息傳出,小米的回應或公告都否認的很曖昧。3月21日,小米又突然放出“big news”的海報,稱次日有要事宣布。當外界以為一定是造車的事時,小米卻又表示是要開新品發布會了。而到了發布會,又突然因雷軍感冒而變成了一場兩天上下半場的活動,然後在這個本來沒有的下半場發布會前,發布了造車的官宣公告。
按著這些信息,似乎意味著3月30日晚上雷軍對造車的宣言是一個計劃之外的事情,小米對於造車這個雷軍“all in”的事情,原計劃只想發一個四段話的公告。
這似乎很矛盾,一方面是關乎小米整個公司未來發展的重大決定,雷軍也形容這是自己又一次蛻變,願意押上一切。而另一方面卻不斷呈現出一種“偶然性”。但無論如何,真實的效果是,小米把造車這事的“氣氛”是做足了,它最終從一個有很強應急反應色彩的事,變得更像一件眾望所歸的事。
雷軍之所以能在禁令之下如此快的做最終決定,很大程度因為他自己早就開始對造車感興趣,而董事會也早就有了造車的念頭。
雷軍在發布會上透露,2013年他曾經兩次拜訪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並在那年成為了特斯拉車主,也開始關注電動車產業,隨後小米公司在過去七八年也投資了接近十家電動車產業的公司。
而小米公司的高管會之前也討論過多次造車的事情,但他自己一開始內心非常抗拒。有人勸他“小米不是做智能生態麼,這和車是不是一件事情”,“小米對硬件互聯網都很懂,完全不理解小米為什麼不造車”,也有些人告訴他“你們的同行都在做,你不做,會不會落伍”。
除了這些因素,雷軍最根本的想法還是認定了小米造車的優勢。
據小米公司全員內部信,對於造車,小米列舉了顯著的獨特優勢:它對基於硬件的互聯網服務模式理解極為深刻,擁有業內最豐富的軟硬件融合經驗,大量的關鍵技術積累也可以復用,同時還擁有業內規模最大、品類最豐富、連接最活躍的成熟智能生態,充足的現金儲備,以及全球無數米粉的信賴和支持。
“你問我壓力大不大?我想回答你,從這一刻起,我不再關心有沒有壓力。我只關心,如何為米粉做款好車。”——當人們需要電動車時,雷軍就會感到義不容辭。
此前的這種曖昧以及呈現出的偶然性,也來自一個現實,那就是小米造車還沒有太具體的路線圖和計劃。
外媒曾報導,小米將把汽車組裝外包給製造商,也就是其智能手機所使用的模式。小米完成設計和研發,由合作商完成製造。但小米在發布會上並沒有提到是否有相關的合作方。
小米在智能手機時代與富士康等公司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後者為其提供手機代工。有意思的是,過去一年以來,富士康先後宣布了與諸多汽車公司的合作。去年,富士康還亮相了MIH電動汽車平台,並設立了一個偉大目標——成為電動汽車產業的安卓系統。此舉也意味著富士康希望將代工生產從智能手機移植到智能汽車。富士康稱,希望在2025年到2027年拿下全球電動車市場10%的份額。
目前中國本土的汽車產業體系能力相比四年前已經得到補強,中國汽車產業生態有望從一開始的“開荒初期”邁向規模效益階段,這也是小米這類互聯網公司進入造車領域的一個時間窗口。
不過,小米目前只是宣布造車計劃正式立項,暫未提到更詳細的造車計劃,也尚未公佈相關的概念產品。作為對比,此前互聯網公司百度也宣布進入造車領域,並嘗試與三大民營車企之一的吉利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其中吉利汽車將提供全新的SEA浩瀚平台架構,負責汽車的整體設計以及傳統汽車製造等方面。而其首款產品在2023年才能量產。
也就是說,小米造車至少還要干個三五年才見到成效。目前雷軍能提供的,就是他的決心。
雷軍在發布會上說,他非常清楚汽車行業的風險,需要動輒百億規模的投資,要3-5年才能夠見效。但現在的小米已經有了積累,有穩健增長的全球第三手機業務,有比較成熟的智能生態。小米已經擁有了超過1萬人的研發團隊以及1080億現金餘額(截至2020年12月30日的小米年報),雷軍在發布會上戲稱,“小米虧得起。”
與這些“重要支撐”相比,當前小米內外最關注的還是雷軍自己的態度。在港交所公告中,小米宣布將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本集團首席執行官雷軍先生將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
在發布會上,雷軍甚至一度哽咽:“小米汽車是我人生之中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願意押上所有的戰績和全部的聲譽,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
在剛剛正式立項時就把情緒拉到了最高點,雷軍的表態沒法再高調了。不過,他也必須高調。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公司內部以及資本市場等外部的利益相關者明白,小米從戰略到人員部署,再到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財務結構,甚至估值模型和風險因素,都會是一個新的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