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大行都在推數字人民幣地鐵、商場都能用
悄然之間,一場數字人民幣測試正席捲而來!近日,券商中國記者走訪上海地區多家大行網點證實,目前工、中、建、交、郵儲等國有行均已開始推廣數字人民幣錢包。在這些銀行網點,用戶無需攜帶證件、銀行卡,只需簡單填寫資料,申請白名單開通錢包,即可參與數字人民幣測試。
值得注意的是,從數家銀行反映情況看,需上海地區(比如有上海市社保卡)市民才能開通。而記者解到,除了上海地區,部分國有行在蘇州、西安、深圳、湖南等多地,均也公開對外發佈線上數字人民幣錢包開立渠道,邀請該地區的用戶均可通過該線上渠道申請白名單,部分邀請鏈接也需要定位地址。
有觀察人士提出,作為運營機構的6大國有銀行在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的測試上,由最初的“內部邀請制”發展到“廣泛邀請制”,國有行仍是運營主體。隨著試點不斷鋪開,分析認為,央行APP統一監管+各行運營子錢包的綜合模式已經浮現,並且可能是最終形態。
從去年10月份開始,深圳、蘇州、北京、成都、長沙等多地發放逾1.5億元數字紅包(消費補貼),而隨著銀行開始主導賬戶開放,試點範圍大幅放開,數字人民幣即將走進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未來數字貨幣將在C端、G端廣泛應用,甚至有望延伸至B端小額支付,三端形成持續交互與聯通。”
登記即可申請白名單
近日記者走訪上海地區多家大行網點證實,目前工、中、建、交、郵儲等幾大國有行均已開始推廣數字人民幣錢包。
用戶無需攜帶證件、銀行卡,只需簡單填寫資料,即可在這些銀行網點均可以申請測試白名單,開通錢包、參與數字人民幣測試。
從數家銀行的開通情況演示來看, 用戶開通之後,將下載央行數字人民幣APP,出現所開通各大行的子錢包賬戶,而不是此前有部分行嘗試的實體卡片等可視化硬件數字人民幣錢包。
郵儲銀行、建行等數家銀行工作人員反映,在兩週左右時間之前,銀行已經陸續可以辦理這項業務。
“來申請開通的人挺多,各個年齡層次的客戶都有。”中國銀行浦東地區某家網點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儲戶的體驗反應來看,對嚐鮮數字人民幣錢包的態度開放。
建設銀行浦東地區某支行網點陳經理告訴記者,企業、個人均可申請開通數字人民幣電子錢包。
開通之前,簽約一份紙質保密協議進行申請,而建行則會對申請人進行白名單審核。“只要申請,幾乎都能通過,3、4個工作日內獲得回复,開通了的話,打開建行手機銀行APP,首頁能看到數字人民幣電子錢包。”她展示,手機銀行“內嵌”的電子錢包具備轉賬、付款、充值等基礎功能,錢包裡有數字餘額之後,就可以用於部分場景消費。
工商銀行的數字人民幣錢包在功能設置上,和建行的上述電子錢包類似,不過申請過程略有不同。
在體驗過程中,該行浦東地區某支行網點業務人員高經理演示,客戶提出開通需求,不需要帶卡、帶身份證,只需在開通流程中微信掃碼後,按步驟輸入個人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確認相關保密協議等內容,即可完成申請。
如果申請順利,在5個工作日內,申請人會收到短信鏈接下載數字人民幣錢包APP,用戶向錢包充值後,即可在部分商家和場景裡使用。
事實上,很多人申請開通該數字錢包,來自“紅包”激勵。
在中國銀行浦東地區某網點,記者發現,當天下午有數人都來諮詢開通個人數字人民幣錢包,開通操作流程和工行類似,不過開通後,申請人可能會有一些禮品贈送,或者30元以內的折抵紅包用戶話費充值。
此外,記者了解到,除了上海地區,部分國有行在蘇州、西安、深圳、湖南等多地,均有公開對外發佈線上數字人民幣錢包開立渠道,邀請該地區的用戶均可通過該線上渠道申請白名單。
C端、G端拓寬消費場景,與支付寶、微信並列?
在上海地區,部分地鐵黑拾自動販賣機以及徐家匯匯金百貨等實體購物中心,都開始接受數字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
記者註意到,在上海徐匯區的一處地鐵站內工行網點,有工作人員指引用戶通過數字人民幣的付款方式,在附近自動售貨機購買,交易結算直接用數字錢包掃碼支付。
“付款的時候,和你平時用支付寶、微信也差不多。”該工作人員演示,點選任意一款售賣機器上的產品,確認、付款時,會彈出掃碼支付頁面,有支付寶、微信、銀聯雲閃付、數字人民幣四種方式並列可供選擇,點擊“數字人民幣”—彈出二維碼—用戶掃碼完成支付。
數字人民幣錢包,能在哪些地方使用,一直是關注焦點。記者了解到,此前有部分大行員工有白名單,能內測數字人民幣使用,並被贈送了體驗紅包,但是無奈消費場景太少。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開始接納數字人民幣。
券商中國也曾報導,從去年10月開始半年多時間以來,深圳、蘇州、北京、長沙、成都、大連、雄安等多個城市均以多輪普惠覆蓋的方式發出總計逾1.5億元的數字人民幣測試紅包,應用場景、技術、支付方式等諸多方面均出現了很多新變化。
具體來看,除了各類線下的大型商場百貨、購物中心、連鎖商超餐飲店、旅遊景點購票、加油站等繳費充值渠道等,還有京東、美團、B站等互聯網頭部平台,消費場景線上+線上成為趨勢。
記者探訪體驗的蘇州紅包測試中,消費場景從線下商戶擴展到線上電商,引入京東商城作為數字人民幣線上支付場景,同時還新引入了京東金融APP等賬戶方。而近期的成都試點裡,京東金融APP也在其中。
“央行APP統一監管+各行運營子錢包”是最終形態?
有消息稱,3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再度宣布,數字人民幣將與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並存。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人民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近期表示,目前的支付工具,無論是銀行卡還是微信、支付寶,都是與銀行賬戶體系綁定的,銀行開戶是實名制,無法滿足匿名訴求。數字人民幣與銀行賬戶松耦合,可以在技術上實現小額匿名。
在推廣過程中,在長沙、蘇州等地區域性金融機構如長沙銀行、湖南省農信聯社、蘇州農商行等作為運營方參與試點,但從公開情況看,目前國有行仍然是主角。
“數字人民幣的發行/流通方式一直是市場熱議的焦點,從2020年8月市場熱傳的建行數字人民幣APP,到10月深圳推廣數字人民幣紅包中用的央行數字人民幣官方APP,分散化or集中化管理運營的選擇一直沒有落定。”華西證券在3月23日的一份研報中稱,“而今看來,央行APP統一監管+各行運營子錢包的綜合模式已經浮現。”“央行數字人民幣XX銀行子錢包,或是最終形態。”
上海地方智庫數字貨幣研究專家也向記者介紹了類似觀點:央行是“發行人”和“裁判”,負責數字人民幣發行以及整個數字貨幣體系的製度監管;在“裁判”之下,聚焦“選手”層面,目前國有大行正是負責數字人民幣錢包商業運營的合適主體。
“綜合來看,未來C端小額高頻零售市場將由銀行系(央行代理)通過數字人民幣子錢包的方式主導,而其他成熟的第三方支付方也將接入其中,承擔推廣和協同職能。 ”該研報稱。
此前多地開展的測試,主要基於地區政府主導的消費補貼。彼時,深圳首次嘗試數字人民幣消費補貼(紅包)的形式向公眾開放,就有分析認為,“這是央行試點的G端(政府端)新場景,即用數字貨幣的方式實現疫情補貼、基於城市的補貼以及量化寬鬆的補貼,未來或進一步延展落地。”
比如,需要發放疫情補貼時,可直接將數字人民幣注入個人賬戶,並利用其可編程性限定該補貼只能進行一般性生活商品的購買。如果個人申報了失業狀態,可限定數字人民幣賬戶內特定比例的金額用於補貼繳128923納保險,保障五險一金和養老賬戶的延續性。
“此次銀行開始主導賬戶開放,試點範圍大幅放開,展現了數字人民幣即將走進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即便沒有疫情補貼等因素),京東、美團、B站也均是生活類高頻APP。”在該研究看來,“未來數字貨幣將在C端、G端廣泛應用,甚至有望延伸至B端小額支付,三端形成持續交互與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