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髮現古魚王國新屬種
“文瑜,你真的發現了4.1億年前鴨子吻魚?”週末一大早,在山東科技大學女生宿舍,本科生薑文瑜就被舍友反复“盤問”。這是最近姜文瑜經常被問到的問題。近日,姜文瑜上了微博熱搜,原因是她剛剛以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成果為古生物學界相關研究領域填補了一項空白:發現4.1億年前最原始鴨吻魚類。
一個非古生物專業本科生如何發現了古魚王國新屬種?這一切,要從山東科技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地科學院”)的“創新實驗班”說起。
設立“創新實驗班”,培養高級地科人才
姜文瑜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和“中國科學家”這個稱呼這麼近。
2月25日,國內一家網站以《中國科學家研究新發現4.1億年前最原始鴨吻魚類》為題對姜文瑜的論文成果進行了報導,引起媒體廣泛關注,隨後這條消息更是一鼓作氣衝上了微博熱搜。
這條魚到底是怎麼被發現的?這要追溯到2018年的一天,在山科大地科學院教師王平麗的選修課上,姜文瑜得到了一個消息:有興趣跟著導師做科研的本科生,老師可以幫助聯繫導師並推薦。
對姜文瑜來說,雖然對古生物學挺感興趣,但天性安靜靦腆的她不習慣和別人交流,也不習慣主動去找老師交流溝通。現在學院發布了這樣一個平台,每個有興趣的同學都可以通過平台公開報名,姜文瑜興沖沖地報了名。報名的時候她並不知道,自己即將進入的是地科學院的“創新實驗班”。
從2015年開始,地科學院創辦了本科生“創新實驗班”(現名為“劉寶珺地學創新實驗班”),通過在低年級本科生中選拔有良好學術素養的學生,實行導師“一對一”指導,強化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從而培養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開闊的國際視野、良好的科學素養、突出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地學人才。
報名通過後,姜文瑜就跟著王平麗學起來,後來王平麗把她推薦給中科院蓋志琨副研究員,在兩位老師聯合指導下,姜文瑜開展了自己的創新實踐活動。
脫穎而出,興趣一定是最好的老師
發現4.1億年前古魚王國的奧秘,雖然是專業領域的一件大事,但姜文瑜並不是古生物專業的學生,她學的是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王平麗告訴記者,“創新實驗班”並不要求學生一定要研究本專業的內容,只要有興趣就可以參與導師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項目,主要是為了鍛煉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
2019年,姜文瑜在蓋志琨的帶領下,參加了古生物學的學術研討會。寒假裡,她開始跟著老師去野外“挖寶”——拿著小錘子敲敲打打尋找各種化石。2020年10月,姜文瑜接到了蓋志琨安排的一項新任務,對一張化石照片進行研究。
一張普通的化石照片,要看準這是什么生物,需要在幾十億年甚至更早的時間長河裡,準確給它找到“家”,找到它的“爸媽和兄弟姐妹”是誰。用專業的術語講,就是描繪一張某物種的“系統發育關係及系統分類”圖。對姜文瑜來說,慢慢找到化石照片上這個生物的眼睛、尾巴、骨頭,是一個尋寶的過程。但是要根據嚴密的科學分類,根據相關體係指標對其進行“家族定位”,則是一項煩瑣的工作。
參考文獻都是英文,又有大量的專業術語……在老師的指導下,在興趣的推動下,姜文瑜開始一篇篇地啃英文文獻,一遍遍地查找與這個魚化石有關的材料,功夫不負有心人,科研最終有了結果。
2021年2月19日,姜文瑜的論文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在線發表——發現古魚王國的一個新屬種,成為目前所知鴨吻魚科最原始的成員。姜文瑜和老師還共同給這個魚起了個名字叫“橄欖紋曲師魚”。“橄欖紋曲師魚”的發現豐富了盔甲魚類的形態特徵,為探討盔甲魚類在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的適應輻射提供了關鍵的材料,同時對於研究鴨吻魚科的起源、多樣性和古地理分佈具有重要意義。
“其實我在古生物學界還是個門外漢,僅僅是因為興趣愛好,偶然有了這麼一篇論文成果。在這個過程裡,我收穫最大的不是論文,而是良好學術素養的養成和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姜文瑜認真向記者解釋。
至於為何上熱搜,姜文瑜開玩笑說:“可能大家對’鴨吻魚’這個名字更加感興趣吧,以為在4.1億年前,有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鴨子吻魚。”
姜文瑜說,未來,她並不打算在古生物專業繼續深造,這項研究僅僅是出於興趣和愛好,她已經被保送河海大學繼續攻讀本專業研究生。
實踐成果豐碩,打造科學育人“金鑰匙”
據悉,在“創新實驗班”裡,姜文瑜不是第一個脫穎而出的學生,有很多學生持續開展科學研究,發表了多篇SCI論文,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
2017年加入“創新實驗班”的趙向東在本科期間共發表SCI論文7篇;參加了2019年度泰山學術論壇並在青年論壇作題為“中生代鞘翅目昆蟲化石探索與研究”的報告;和山科大本科生趙顯燁一起獲評“李四光優秀學生獎”(每屆全國僅有5名本科生獲獎)。2016級本科生山顯任對古魚類領域進行研究,發表的論文釐清了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真盔甲魚目系統分類問題……“創新實驗班”自設立以來,已經獲得國家級比賽特等獎23項、一等獎13項……
“本科生創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激發興趣,任何一個學生只要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標,他的潛力就是無窮的。”“創新實驗班”導師、教授陳雷認為。
山科大地科學院副院長尹會永介紹,為了把有興趣的同學“扶上馬”再“送一程”,“創新實驗班”推出了一系列保駕護航政策:首先對導師的遴選有一定標準,比如能為學生提供科研項目輔助及科學研究經費等;其次,制定管理條例,補貼一定的教學工作量,在年度考核中予以優先考慮,鼓勵骨干教師積極參與本科生創新教育;再就是要求導師“一對一”聯繫學生,建立學生與教師交流制度、聽報告製度等。
尹會永表示,從實踐來看,“創新實驗班”因材施教,充滿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實現了教、研、學互長,既完成了本科生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素質養成三位一體的教育目標,又提高了教師隊伍的科研和教學水平,成為科學育人的一把“金鑰匙”。
(本報記者劉艷傑本報通訊員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