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3D衛星技術顯示小大白鯊喜歡在紐約附近閒逛
據外媒報導,FAU Harbor Branch研究首次提供了利用衛星技術觀察年輕白鯊的3D運動的機會。從歷史上看,揭示鯊魚沿大陸架和跨大陸架區域的詳細旅行模式和棲息地使用一直具有挑戰性–特別是對大多數遠洋鯊魚物種來說–它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海上。它們的垂直潛水行為已經被研究了很長一段時間,尤其是年輕的鯊魚,然而仍難以捉摸。
通過利用尖端的3D衛星技術,一項由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港口分部海洋研究所領導、NOAA國家海洋漁業服務機構、OCEARCH、南福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自然中心、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聯合參與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觀察北大西洋的年輕白鯊如何旅行和利用它們的棲息地的獨特視角。這項研究也是首次對紐約灣(整個北大西洋唯一確認的白鯊保育區)的幼鯊(1-2歲)和少年白鯊(Carcharodon carcharias)的垂直運動行為進行精細分析。
發表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多年來,被標記的年輕大白鯊一直在跟長島南部海岸線和新澤西海岸平行的地方保持水平運動,由於它們夏季的生產力,它們可能會附著在這些水域。水平移動範圍從海浪區到離海岸130多公里的地方;然而,超90%的鯊魚都生活在距離長島南部海岸線20公里以內的地方,這進一步證實了這一地區對小白鯊的重要性。
該研究的數據還同時解決了許多關於生態、行為和高度流動的海洋物種保護的問題,這一直以來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探索,並將為正在進行的保護策略的脆弱的大白鯊群體提供信息。
“我們已經知道保育區對小鯊魚的重要性有一段時間了,然而對於這些動物如何更好地使用架子系統的知識一直很有限。信息的缺乏影響了我們對這些大型生態系統中潛在的鯊魚’熱點地區’的理解,”研究論文第一作者Rachel Shaw說道。據悉,她是漁業生態與保護(FEC)實驗室的應屆畢業生,該實驗室由Matt Ajemian博士領導,Matt Ajemian博士是福港分校的助理研究教授。
2016年至2019年,在夏末(8月至10月)的紐約灣,研究人員對21只年輕的白鯊和幼鯊進行了衛星和聲波標籤安裝以此來檢查它們的分佈和棲息地選擇。研究人員收集了21只年輕大白鯊的運動數據–其中11隻雄性,10隻雌性,長度從54英寸到61英寸不等,並將數據與遙感平台上的環境測量數據聯繫起來。
這些數據集首次讓人們得以看到這些年輕大白鯊的3D運動以及諸如水深、海洋表面溫度、葉綠素A水平和海洋表面鹽度等海洋特徵。
“毫無疑問,我們的研究表明,年輕的大白鯊穿越了紐約灣大陸架的各種海洋特徵,但它們肯定有自己的棲息地偏好,”Shaw說道。
垂直潛水行為和伴隨的測量結果表明,鯊魚在大陸架上遇到了幾個具有熱分層水柱結構的區域。這一點在哈德遜大陸架山谷地區最為明顯,那裡在夏季出現了一些最冷的底部溫度,這表明在這個地區出現了“冷池”。此外,年輕的大白鯊也會選擇相對高生產力的區域即中營養水域,這可以通過鹽度和葉綠素A濃度來反映。被標記的個體選擇的海水錶面鹽度略低於海洋水域,這通常跟沿海地區有關。
總之,研究表明,年輕的大白鯊雖然更喜歡近岸棲息地,但可以表現出直接海岸線和中大陸架區域之間的連通性,在那裡,它們作為各種物種的頂級掠食者發揮著重要的生態作用。這項研究改善了年輕白鯊重要棲息地的特徵並為它們對這個多產的大陸架生態系統的依賴提供了新的見解,這可能為它們提供快速生長所需的資源以及躲避捕食者的避難所。
“雖然西北大西洋白鯊的數量似乎正在從歷史上的過度捕撈中恢復過來,但它們的數量動態、季節性棲息地偏好、生態角色以及對環境影響的暴露程度都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Ajemian說道,“了解物種跟棲息地的關係對於預測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長期環境變化的潛在影響至關重要,而氣候變化對該地區的影響尤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