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終於要賣萬元機能否治好小米的陳年“心病”?
“以前是沒錢買小米,現在是沒錢買小米”。繼去年發布售價高達6999元的小米手機10至尊紀念版之後,網上傳言雷軍做“高端手機”的想法愈發執著。3月25日,雷軍在一場公開訪談中表示,小米要做高端產品,手機售價要上萬。
“科技含量遠不止1萬,進軍製造業的初心是改變國貨被人看不起的刻板印象,結果小米還是被打上中低端標籤,很鬱悶!”關於小米手機定價的問題,雷軍錶示。
3月26日,小米手機官方微博預告這次春季新品發布會將公佈自研的芯片。海報顯示了關鍵詞“我心澎湃”,而這是之前小米推出自研芯片澎湃S1時使用的slogan。
有部分網友表示,小米手機已經憑藉性價比制霸中低端市場,而按照雷軍“科技含量遠不止1萬”的言下之意,售價上萬的小米手機一定要有讓大家信服的核心技術。
小米自主研發的決心一直很大
長期以來,外界對“小米手機沒有自主技術”的質疑,稱得上雷軍的一塊心病。而面對外界對研發投入方面的質疑,早在2018年4月,雷軍在接受采訪時便表示,“研發費用的本質不是越多越好”,並指出友商華為研發費用高是低效行為。
言論發酵之後,被問及此事的時任華為榮耀手機總裁趙明則回應道:“可能他是在開玩笑吧,這個觀點已經顛覆了我們的基本認知和常理。”
嚴格意義上,研發投入高與研發效率低並沒有直接的聯繫。
過去兩年的情況也證實,基於在5G等核心領域的持續投入,華為在高端手機市場的份額得以穩步擴張。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INNO Research的數據,2020年上半年,國內手機廠商中,華為佔據了40.2%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小米則以10.3%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五。
結合已公開的數據,與國內手機廠商同行進行比較,小米的研發投入似乎一般。
2019年,小米的研發投入僅為75億元,不僅無法與華為1317億元的研發投入無法進行比較,甚至落後於OPPO當年的百億研發投入。
對於雷軍而言,他明顯更希望外界關注小米在研發投入上的持續增長。2020新年伊始,雷軍錶示:“2019 年,我們的研發投入達到了75 億元,在此前連續三年大幅增長的前提下,同比再增30%。2020 年,我們還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預計將達到100 億元。”
在去年的8月的小米十週年演講會上,雷軍再次重申,2020年小米的研發預算在100億元以上。
而港股3月24日盤後,小米公佈2020年年報,去年全年小米研發支出為92.56億元,不僅未兌現百億投入的承諾,並且在研發投入增速下,同比增長23.5%,不及2019年29.7%的增速。
在這樣的情況下,雷軍又作出了最新的表態:2021年,小米的研發投入預計超過130億元,同時擴大研發團隊規模,今年將招募超過5000名工程師。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這段時間,有關小米電動汽車的傳聞甚囂塵上。3月26日,路透社最新報導,小米正在和長城汽車談判使用其工廠生產電動汽車。早前已有媒體報導稱,小米將造車視為“戰略級決策”,並由雷軍親自領頭。
眾所周知,電動汽車是一個十分燒錢的行業,小米此前已發布預告,今年將發布小米11升級款、小米MIX新機、折疊屏新機等多款硬件新品。
那麼問題來了,小米130億元的研發投入預算如何支撐起龐大的新品版圖?
小米賣硬件只為交個朋友?
很多人表示,小米公司是否被低估。
2018年7月,小米公司行將上市前夕,其估值一度超千億美元,但最終上市的發行價僅為17元港幣,估值543億美元呈現大幅縮水。此後的兩年,歷經多次回購,小米的股價依舊疲軟,長期低於最初每股17港元的發行價。
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的價值有自己一套判斷標準。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單純把小米按照硬件公司來估值,一般不超過20倍PE,這是小米公司股價長期低迷的根源因素。
出於對估值的擔憂,在上市前夕,雷軍就在內部信中闡明:“小米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
不過,一切用數據說話,很難說小米“硬件公司”的標籤完全是市場的偏見。按照小米發布的財報,營收主要分為三部分: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
其中,“硬件”部分包含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
2015年,小米實現總營收668億,智能手機銷售收入537億,佔比達80.4%,加上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的87億銷售收入,“硬件”業務佔總收入的93.4%。
2020年,小米實現總營收2459億,智能手機銷售收入至1522億,佔比為61.9%;加上674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銷售收入,“硬件”業務佔總收入的89.3%。
基於小米公司歷年年報數據,可以得到以下三點事實:
1、硬件產品營收佔比長期佔據九成左右;
2、整體上,智能手機產品營收佔比呈現下降趨勢;
3、其它硬件產品營收佔比呈上升趨勢。
顯而易見,硬件產品市場是小米公司不能夠放棄的基本盤。小米手機已經下決心走高價路線,結合高端市場激烈的競爭壓力與手機硬件產品的毛利率來看,對公司營收與盈利層面上的貢獻依舊有限。
財報顯示,手機硬件產品的毛利率長期維持在10%以下,2020年Q4,小米一部手機的毛利潤為107元。按照薄利多銷原則,要實現一百億元毛利則需要賣出1億部手機,這在當下的手機市場競爭環境下,如何實現似乎是一件艱難的事情。
小米需要撕掉中低端標籤
談及小米品牌十年的發展歷程,雷軍曾透露,小米第一代手機原計劃只賣1499元,而不是最終定價的1999元。原因在於打算嚴控成本,做一部低售價性能又好的產品,但是由於追求極致,選用的都是頂級供應商,再加上各方面的支出,最後成本沒有控制住,才不得以將計劃中1499元售價提升到1999元。
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對性價比的極致,為早期的小米積累起一批最忠實的擁躉。正因如此,每年小米新機發布會,雷軍公佈新款手機價格的那一刻,總能贏得滿場歡呼,夾雜著驚喜與驚訝。
2019年,小米發布小米9,試探性地將價格提高到了3000元檔,這被外界視為小米的最後一款“性價比”手機。
“小米認為未來的天下,得屌絲者得天下,得年輕人得天下。”時任小米集團清河大學副校長王嵋言論一出,立刻引發軒然大波。小米就此公開道歉信,稱其高管言論完全不代表公司態度,王嵋本人也因此主動請辭。
無論是智能家電還是小米傳聞要造的電動汽車,面向的消費者群體與智能手機存在差異,這部分用戶更關注產品的技術含量與安全性能。
從這個角度來看,早期的小米或許還認為“中低端”標籤對於自身賣手機產品無甚大礙,而在發力智能家電甚至電動汽車之後,“中低端”似乎是一顆阻礙發展壯大的毒瘤。
而小米能否在3月29日即將舉行的春季新品發布會上,真正擺脫“中低端”標籤,我們也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