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毒殺囓齒動物對捕食者造成嚴重傷害
現代文明生活將囓齒類動物視作一種有害生物,並且市面上可以輕鬆購得有針對性的藥劑。然而近日發表在《環境研究》期刊上的一篇新論文,卻指出了毒鼠用的化學藥劑可能對猛禽等捕食者造成的附帶傷害。據悉,歐洲科學家們檢查了掠食性鳥類體內的滅鼠劑和其它化學物質的含量,結果數據讓他們感到十分震驚。
研究配圖
來自德國多個機構的研究人員,聯手調查了當地掠食性鳥類的組織樣本。可知從1996 到2018 年間,鳥類使體內檢出了極高水平的化學物質。
據悉,這些化學物質在病害控制中相當受歡迎,但刺眼的數據已經引發了科學家們的重新思考,即是否要對囓齒類動物展開大規模的毒殺。
在其研究的某些物種中,超過80% 的肝臟組織中都具有可檢出的化學物質水平。另有14~18% 的物種被檢出足夠高的化學物質含量,且這很可能是導致其死亡的原因。
即便沒有立即毒發身亡,禽鳥也會經歷一定程度的傷害症狀,最終導致其較其它情況下更早死亡。在某個猛禽數量迅速下降的地區,新研究可能已經發現了背後的一個主要因素。
研究人員寫道:“滅鼠劑中毒構成了猛禽死亡的一個重要因素,即便那些只會偶爾捕鼠的物種,也面臨極高的暴露風險。儘管嚴重程度與城市梯度無關,但城市地區的風險還是相對較高”。
對於禽類和人類來說,這顯然都是一個糟糕的消息。作為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竟然放任了滅鼠藥劑對它們的間接傷害。
最終我們陷入了一個嚴重的惡性循環—— 隨著捕食者的消亡,囓齒類動物的種群數量會出現猛增;人類投放更多的滅鼠藥物,結果導致禽類的進一步死亡。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除了殺滅囓齒類生物的化學物質,研究人員還在超過14% 的鳥類肝臟中檢出了布洛芬等人用藥物。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物質的來源,但科學家們認為很有必要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Environmental Research》期刊上:
原標題為《Linking landscape composition and biological factors with exposure levels of rodenticides and agrochemicals in avian apex predators from Germ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