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手環和眼鏡要“”在一起”了,個人計算平台會不會變天?
這是不是你嚮往的生活?假設你正準備出門,到星巴克當氣氛組。你的語音助理會問你,要不要給你播最近聽的播客最新一集。你的手指輕輕一動,“點擊”播放。走進咖啡館之後,助理又問,還是老樣子點美式嗎?你再次揮揮手指,“點擊”了否。
坐在角落裡,不是掏出來筆記本電腦,而是戴好一副手環,一個虛擬屏幕和鍵盤出現了,你開始在上面編輯文檔。但是咖啡館的噪音讓你很難集中註意力,這時候助手開啟了入耳監聽系統(IEMs)和主動降噪來弱化背景噪音。
服務員走過來問你需不需要“續杯”,為了不影響你們交談,助理利用聲束技術把他的聲音加強。接著助理髮來提醒:該去接孩子放學了,通過路段正好擁堵,得提前二十分鐘出發。
不過不管是不是你嚮往的生活,這是Facebook 為你暢想的,準確的說是人機交互體驗(HCI)。
而且想要實現上述並不難,Facebook 說了,一副AR 眼鏡搭配手環就能實現。雖然Facebook 在做AR 是人盡皆知的了,近日Facebook 長篇大論了一番,一個輕巧的手環如何有望變革人機交互體驗。
戴上好像擁有了“超能力”
簡單來說,手環先是一個傳感器,再是一個交互界面,讓佩戴者與AR 眼鏡投射的虛擬物體和世界互動。
肌肉收縮時會產生微弱電流,在皮膚適當位置附著電極可以測定肌肉電流。就像心電圖一樣,肌電圖(electromyogram,EMG)電子儀器記錄肌肉在靜止或收縮時的電信號。Facebook 採用的就是這種技術,捕捉到通過手腕傳遞到手部的神經信號,將其轉化為數字指令。
從手腕發出的電信號非常清晰,EMG 可以感知到哪怕一毫米的手指運動。
為什麼要選手環這樣一個交互設備,Facebook 是這樣解釋的:
- 首先手是我們與外界交互的主要“工具”,手環可以利用手部豐富的控制能力,就跟手錶一樣,佩戴者不會因此感到不適應;
- 手環這種可穿戴設備可以作為計算平台,同時支持一大堆傳感器;
- 雖然聲音也可以用來輸入信號,但是會被背景噪音干擾,在公共場合不夠私密;一個獨立的設備,比如手機,會讓我們和增強現實環境之間多了一層摩擦。不像利用肌電圖技術,動動手指,就真的抓取了一個虛擬物體一樣;
- 況且扎克伯格說,就像埃隆·馬斯克那種侵入式腦機接口方法用在醫學治療上就可以了,短期內很難用在消費級產品上。
然後就是如何豐富輸入方式了。最初手環只能實現簡單的“單擊”操作,通過拇指和食指的捏放動作。在Facebook 的一段demo 視頻中,用戶能夠交互的動作將會逐漸豐富,觸摸和控制虛擬物品。未來甚至戴上兩隻手環,可以在AR 眼鏡投射的虛擬鍵盤上打字。
對比實體鍵盤,虛擬鍵盤有個好處,通過適應個人的打字速度和技巧,做相應的調整,也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化鍵盤。
從鍵盤、鼠標到觸摸屏,如何定義新一代計算平台與人們的互動方式有很大關係。Thomas Reardon(FRL Neuromotor Interface 主管)說,神經接口(neural interface)讓交互變得更加人性化,讓人類對於機器的控制高於機器對人類的控制,這是對以往人機交互方式的變革。
輸入和輸出
Facebook 稱上述基於EMG 技術的交互為“超低摩擦輸入”(ultra-low-friction input),但是人們如何體會到虛擬物體的真實感,Facebook 稱這還是一個有“觸覺”的手環。
舉個例子。當你收到一封緊急的電子郵件,手環通過震動提醒你。用戶甚至可以定制觸覺反饋,以便知道電話是誰打來的。或者你在遊戲里拉弓,手環上的壓力會讓你覺得真得在拉弓一樣。
Facebook 做了很多原型研究,從易到難測試虛擬按鈕的硬度,到不同物體表面紋理,再到移動虛擬對象時的手感。為了就是戴上AR 眼鏡後的體驗與在現實生活中無異。
另外,面向未來的人機交互還需要搭載一套底層AI。你出去跑步時,可能習慣先打開“跑步音樂”列表。但是未來AR 眼鏡和手環當檢測到你穿上跑鞋,就會主動詢問你,要不要打開播放列表,你只用單擊是或不是。
系統會分析周圍環境,基於過去行為預測用戶意圖,你每一次的信息輸入,都會使系統對你的行為更加了解,從而做出相應更改。Facebook 說,你不要以為每次節省下來的幾秒鐘可有可無,它的目標是讓用戶感受不到身邊“計算平台”的存在。
也就是說,系統在跟你交互式會對你做最少的干擾,這才是“以人為中心”的人機交互。
今年Facebook 會和雷朋聯合推出首款智能眼鏡,但是並不是Facebook 暢想終極的AR 眼鏡。那AR 眼鏡什麼時候會來?扎克伯格自己也說還得好多年。
五分之一FB 員工做VR/AR
雖然和蘋果不太對付,但在AR願景上,兩家還是出奇的相似。相比VR,Facebook和蘋果更看好AR。
近日扎克伯格接受The Information 的採訪,他沒有指名道姓地批評了蘋果,說有些應用商店規則非常嚴格,能在桌面瀏覽器上構建的遊戲平台,沒法帶到手機上。就像安卓之於谷歌一樣,我們也要造自己的下一代計算平台的生態系統。
概括來說,VR/AR 的操作系統,芯片,開發者生態,都是Facebook 現在著手做的。
扎克伯格認為VR將成為構建AR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表示這是收購Oculus時就在思考的。當AR技術瓶頸還未解決時,先通過開發難度較低的VR頭顯完成內容生態構建和教育消費者的工作。從技術積累上,也會從VR逐漸過渡到消費級AR,比如扎克伯格透露,Quest 3將會增加眼球追踪和麵部追踪功能,讓你在虛擬世界的“數字替身”更加逼真。
根據內部組織數據,Facebook 現有1 萬名員工從事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設備的工作,佔據全球員工的五分之一。而在2017 年這一比例差不多是5%,當時Oculus VR 部門人數1000 人,Facebook 員工總數為18770。
這關乎Facebook 的未來。什麼叫社交,扎克伯格說,最好的社交體驗是讓雙方都有“在場感”,比如你一定幻想過,戴上AR 眼鏡,你遠在東北老家的朋友就被“傳送”在你家沙發上,然後你們一起聊天。
VR/AR 可以構建下一代社交體驗,而Facebook 必須抓住社交的未來。扎克伯格說,這些暢想將在未來十年陸續出現,達到全面爆發。還有能確定的一點是,扎克伯格說一定會讓消費級AR 設備盡量“普惠”。“除了更佳的設備,我非常關注如何把價格壓到300 美元,而不是1000 美元。”扎克伯格說。
那這話又是影射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