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都是獨一無二的”:古生物學家揭示恐龍物種內的巨大變異性
據外媒報導,“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是一句流行的格言。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但當然也有個體差異。這在恐龍身上也不例外。目前,波恩大學和瑞士弗里克恐龍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特洛辛根板龍的變異性比以前所認為的要大得多。古生物學家共檢查了該物種的14個完整頭骨,其中8個頭骨是他們首次描述的。這些結果現已發表在科學雜誌《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上。
板龍生活在距今約2.17億至2.01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波恩大學研究恐龍生物學的Jens Lallensack博士說:”它有100多具骨骼,其中一些骨骼保存完整,是最知名的恐龍之一。”他已經在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工作了幾個月。這種食草動物的頭骨很小,頸部和尾巴很長,後腿有力,前爪有力。譜系相當豐富。成年標本的長度從幾米到十米不等, 重達半噸到四噸之間。
科學家早在1834年就在紐倫堡附近發現了板龍的第一塊骨頭,使它成為德國發現的第一隻恐龍,也是有史以來最早的恐龍之一。1911年至1938年間,在哈爾伯施塔特和特羅辛根的恐龍”墓地”中,發掘出了幾十具遺骸。上世紀60年代,在瑞士弗里克發現了第三個這樣的墓地。“這是唯一一個每年還在挖掘的地方,”Lallensack說。來自弗里克的材料首次被詳細描述,包括8個完整的頭骨和7個零碎的頭骨,由瑞士古生物學家和恐龍研究人員本-帕布斯特博士及其團隊挖掘。
古生物學家依靠解剖學細節來區分不同的恐龍物種。“一個長期存在的困難是,這種解剖學上的差異也可能發生在一個物種內部,作為個體之間的自然變異,”Lallensack報告說。波恩大學和瑞士弗里克恐龍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能夠表明,板龍解剖學的變化比以前認為的要大得多–一些物種的有效性需要重新審視。這些發現是通過對14個完整的和額外的不完整的板龍頭骨的分析而實現的。“如此大量的早期恐龍是獨一無二的,”波恩大學的古生物學家Martin Sander博士說。
這些來自德國和瑞士的化石真的可以歸入一個物種嗎?自從2005年波恩大學的Martin Sander和Nicole Klein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後,回答這個問題變得更加迫切。據此,板龍很可能像今天的鳥類一樣已經是溫血動物了,但卻能夠根據環境條件來調整自己的生長–這在今天只能在冷血動物身上觀察到。“這個假說對我們理解溫血動物的進化非常重要,”Lallensack報告說。然而,直到現在,所觀察到的個別不同的生長模式可以交替地通過假設來解釋,即不僅有一個物種,而是有幾個物種存在。目前的研究推翻了這一點。
研究人員目前已經仔細記錄了不同大小的頭骨的變化。差異的很大一部分可以歸結為地球表面深處化石過程中的骨骼變形。個體的變化必須與此區分開來。顴骨的後支有時分叉有時不分叉, 對研究人員來說,這一點最為突出, 眼球上的明顯骨橋也只存在於一些頭骨中。鼻孔的相對大小也各不相同。
“很明顯,每個頭骨都有獨特的特徵組合,”Lallensack指出,強調了這些恐龍的獨特特徵。由於研究的頭骨數量獨特龐大,因此可以表明特徵的差異是一個物種內的變化,而不是不同的物種。“只有盡可能多的發現被挖掘出來並得到保障,我們才能獲得證明物種歸屬和回答生物學基本問題所需的高數量。”Sander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