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設計出可安裝在貽貝身上的新型傳感器可作為污染檢測器
當水道中出現毒素時,淡水貽貝是最先做出反應的生物之一。一種安裝在貽貝身上的新型傳感器就是考慮到這一點而設計的,作為及早發現水污染的一種手段。貽貝通過打開外殼進食,然後將水中的微小生物過濾掉。儘管這種軟體動物通常是群居的,但這些群體的成員通常不會同時進食。
這意味著,通常情況下,它們的開殼和閉殼是相互獨立的。也就是說,如果有害的水體物質流經一群貽貝,它們就會突然同時閉殼。而這正是新型傳感器的作用所在。
該傳感器是由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一個團隊設計,由兩個相連的慣性測量單元(IMU)組成。一個IMU附著在貽貝的一側,另一個附著在另一側。每一個IMU都包含一個加速度計和一個磁力計。
當貽貝關殼時,兩個IMU會檢測到這個動作,因為貝殼兩側的角度會突然改變。因此,如果一個河床中的多個貽貝都配備了傳感器,就可以判斷它們是否都同時閉殼。一組的所有傳感器都可以硬連接到一個安裝在溪流內木樁上的太陽能處理器上。那個裝置又會通過蜂窩網絡不斷傳輸數據。如果檢測到一組貝殼閉合,那麼當局就可以立即開始尋找大概導致閉合的毒素來源。
當對魚缸中的淡水貽貝進行測試時,傳感器始終能檢測到小於1度的貝殼運動。而到目前為止,這些設備已經同時用於四個貽貝,但可以想像,這項技術可以同時跟踪幾十個貽貝。
“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貽貝互聯網’,並監控它們的個體和集體行為,”Alper Bozkurt教授說,他和Jay Levine教授一起領導這項研究。“這最終將使我們能夠將它們作為環境傳感器或哨兵。”
有關該研究的論文近日發表在《IEEE Sensors Letters》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