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監管再升級用“良幣”驅逐“劣幣”
近年來,部分小額貸款公司發放針對在校大學生的互聯網消費貸款“校園貸”,引誘大學生過度超前消費,導致部分大學生陷入高額貸款陷阱,產生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如何遏制互聯網平台精準“收割”大學生的行為?3月24日,在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財務司司長郭鵬表示,將加強對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的監督管理。
“小額貸款公司不得將大學生設定為互聯網消費貸款的目標客戶群體,不得針對大學生群體精準營銷,不得向大學生髮放互聯網消費貸款。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開發針對性、差異化的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
郭鵬表示,要嚴格限制同一借款人貸款餘額和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總業務規模,嚴格貸前資質審核,落實大學生第二還款來源。要求各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和各銀保監局要在前期網貸機構“校園貸”整治工作的基礎上,將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各類放貸機構納入整治範疇,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的監督檢查和排查力度。
如何保障大學生合理的貸款需求?郭鵬表示,要切實暢通正規校園信貸渠道,用“良幣”驅逐“劣幣”。各高校要正視大學生合理信貸需求,主動對接銀行機構,配合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有針對性地開發完善手續便捷、利率合理、風險可控的高校助學、培訓、必要消費等金融產品,滿足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等需求。
在不久前的全國兩會上,一則“建議對大學生開展金融知識教育”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全國人大代表高琛表示,大學生缺乏金融基礎知識,容易落入金融騙局。她建議學校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金融素養。
對此,郭鵬表示,要加大對大學生的教育、引導和幫扶力度。“要求各高校大力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強化金融知識宣傳教育,切實提高學生金融安全防範意識。不斷完善幫扶救助工作機制,切實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費、住宿費和基本生活費等保障性需求,解決學生的臨時性、緊急性資金需求。全面引導在校大學生樹立科學、理性、健康的消費觀。建立日常監測機制,密切關注學生異常消費行為,採取針對性措施予以糾正,努力做到早防範、早教育、早發現、早處置。”
此外,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長張文斌表示,要強化觀念引導,結合新生入學教育、開學典禮、主題黨團日等活動,通過錄製高校黨組織“典禮育人”示範微黨課等形式,組織編排展演一批以勤儉節約為主題的校園文化作品,為學生講述勤儉節約故事、傳統美德故事,引導廣大師生樹立合理消費、理性消費、科學消費的正確觀念;還應強化實踐養成,將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習慣作為文明校園創建的重要內容,加強養成教育和勞動教育,引導學生真切體驗勞動的艱辛、財富的來之不易、節儉的重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樸素、合理消費的優良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