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不能任由校外培訓製造教育焦慮
“人家的孩子都會講英語故事了,你的孩子呢?”“你來,我培養你的孩子;你不來,我培養你孩子的競爭對手”……近年來,校外培訓機構的廣告鋪天蓋地,不僅充斥著公交地鐵車廂、街頭巷尾的廣告牌,在手機、電視機上也呈“霸屏”之勢。
半月談評論員柯高陽
全國政協委員許進的一份調研提案顯示,2020年,僅在線教育的課外輔導機構就投入上百億元用於市場營銷。無孔不入的教育焦慮“攻擊”之下,校外培訓市場一片火熱,不少機構賺得盆滿缽滿。
沒有焦慮要製造焦慮,有焦慮要放大焦慮。一些校外培訓機構利用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精心炮製軟文,內容無外乎反復強調,孩子成才就必須一路讀名校、拿高學歷、取得領先於他人的成績,大肆渲染教育競爭。
這些“毒雞湯”通過社交媒體平台散發後,激起家長們的焦慮恐慌情緒,其煽動性和蠱惑性足以使眾多家長喪失判斷力,或被迫“隨大流”加入補課大軍,陷入“不跟風補課會焦慮,跟風補課更焦慮”的怪圈。
毋庸諱言,校外培訓機構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課外教育需求。但是這其中有多少是真需求,多少是被製造出來的“偽需求”呢?
無孔不入的“洗腦式”營銷通過刺激家長的敏感神經,製造和加劇教育焦慮,從而“綁架”無數學生和家長。一些家長架不住這樣的廣告“忽悠”、軟文“洗腦”,花費成千上萬報班,到頭來沒讓孩子練就“開掛”本領,反被部分培訓機構坑錢、坑娃、坑智商。
“毒雞湯”式營銷的危害不可小覷。與具體的違規辦學行為相比,校外培訓機構的種種營銷行為,製造緊張情緒,刺激教育焦慮,對基礎教育生態的危害更甚。如果說超標超前培訓等違規辦學行為是污染了基礎教育的“水塘”,違規營銷行為則是污染了基礎教育理念的“水源”,使得功利教育觀大行其道,加劇整個社會的惡性教育競爭。
如果放任教育焦慮在全社會蔓延,無限膨脹甚至升級為普遍性的教育恐慌,最終的結果會是什麼?這是一個不難回答的問題。
“問佢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徹底清理校外培訓亂象,在規范培訓機構具體辦學行為的同時,還必須對校外培訓機構廣告、營銷加強審查管理,從而為家長和學生鬆綁,緩解被人為製造和放大的教育焦慮,遏製過度膨脹的校外培訓需求,讓基礎教育的“源頭活水”更加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