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爭議的科學“大牛”:一年狂發180篇論文但卻根本不存在
為了表達對論文數、被引數等量化評價指標的不滿,一群法國科學家創造了一個虛擬作者,將ta的名字加入各學科的論文中,希望藉此刷爆評價指標。該虛擬大牛“出道”一年,已經署名發表了180篇論文。
編譯| 戚譯引
在過去一年中,法國Cogitamus實驗室主管 Camille Noûs 已經累計發表180篇論文,涉及天體物理、分子化學、生態學、社會經濟學等領域。但是,隨著真實身份的暴露,ta參與署名的一篇論文被其他作者主動撤稿,另一篇被除名,還有其他許多文章也可能將面臨同樣的命運。
真實身份就是,Camille Noûs並不存在。
Camille Noûs是一群法國科學家創建的虛構人物。任何人都可以把這個名字加入自己論文的作者名單裡,以表達對量化評價指標的不滿和抗議,強調科學中的團隊協作,反對論文署名所體現的個人主義。但也有學者和期刊編輯認為,這種署名方式對實現以上目的沒有幫助,甚至有損科研誠信。
Camille Noûs 的“誕生”
Camille Noûs和Cogitamus實驗室均由 RogueESR 憑空創造,這是一個由法國高等教育和研究(簡稱ESR)領域的從業者組成的非官方組織。
據《科學》(Science)新聞欄目報導,RogueESR對法國去年推出的一項研究改革法案表示反對,認為新法案過於關注量化評價指標,例如論文發表數量和被引數,並且過度強調個人成就,破壞了科研氛圍。
傳統上,和其他國家相比,在法國的科學家能更早獲得終身職位,也更容易得到穩定的資助。而新法案引進了準聘-長聘(tenure-track)制度,年輕學者將得到約2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55萬元)的經費,用6年時間爭取獲得終身教職。RogueESR等團體認為,這一舉措讓年輕學者的工作變得更加不穩定,甚至危及法國科學界的優良傳統。
在這樣的背景下,2020年3月20日,Camille Noûs “誕生”了。如果人人都在論文作者名單加入這同一個虛構人物,“成百上千的文章將讓它成為這個星球上最響亮的名字,最終破壞某些文獻計量統計指標,證明對個體進行量化評估的荒謬”,RogueESR在新聞通訊中寫道。
Camille Noûs的名字取了男女通用的“Camille”,姓氏取自法語的“我們” (nous)和希臘哲學中的“理性” (νοῦς)。實驗室名字“cogitamus”則取自拉丁語“cogito”的第一人稱複數,意為思想、思考。根據 Cogitamus實驗室網站介紹,將Camille Noûs加入署名,是為了體現科學創造和傳播過程中集體協作、公開透明的性質,以及對學術團體規範的遵守;Camille Noûs意在成為科研誠信的標誌。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物理學家Jean-Philippe Lansberg支持將Camille Noûs列入署名,他用這種方式在《物理快報B》(Physics Letters B)發表的論文已經成為Camille Noûs目前被引用最多的一篇文章。Lansberg認為,這種署名方式說明了論文署名標準和相應的評價體係是多麼無趣、荒謬,因為高能物理學論文的作者名單實在太長了,讓每個人都對研究負起責任其實並不可行。
不規範署名引發調查
然而,Camille Noûs的存在可能正威脅著科研誠信。
作為一個沒有固定地點、沒有正式領導者的組織,Cogitamus實驗室對該署名的使用沒有任何要求或約束機制,“完全取決於作者的自由意志”。組織鼓勵使用該署名的作者在投稿信(cover letter)或腳註說明這一舉動的含義,但沒有對期刊編輯提供相應的建議。
使用虛擬人物署名和許多期刊的政策相悖。法國的許多期刊編輯已經接受了這一理念,但對於法國之外的期刊,編輯很可能不了解Camille Noûs,於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表了論文。發現真相之後,期刊可能會選擇發布更正聲明並去除署名,甚至可能將其撤稿。
Camille Noûs “發表”的180篇論文正在減少。《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名發言人表示,該期刊上一篇論文“已經引起了關注”,期刊正在進行調查。而《物理評論B》(Physical Review B)發表了一則更正聲明,稱這種署名方式與期刊政策相悖,已經將其剔出論文的作者名單。而數學期刊《愛丁堡皇家學會論文集A》(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Section A)編委會也判定Camille Noûs不應被列入署名,隨後研究作者撤回了一篇論文。
《太陽物理學》(Solar Physics)的一名編輯則引用期刊署名標準,拒絕發表有Camille Noûs署名的論文,因為期刊要求每位作者都對研究作出了潛在貢獻,並對內容負責。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生物倫理學家Lisa Rasmussen指出,論文署名實際上代表了作者承擔的責任。如果有粗製濫造的論文惡意使用Camille Noûs的署名、破壞它的名聲怎麼辦?而且,如果有學生或者剛入行的研究者受這位“合作者”牽連,留下論文更正甚至撤稿記錄,“這將伴隨他們接下來的整個職業生涯”。
Rasmussen 肯定了這項行動的初衷:追求開放、合作的科研,反對僵化的評價標準,但她說:“在我看來,你不需要利用這個虛擬作者來實現這些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