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藥之謎:“一捂就暈”的藥物真的存在嗎?
一談到“迷藥”,很多人首先想起的大概就是類似《水滸傳》裡英雄好漢被“蒙汗藥”放倒的場景。而在武俠小說作品中,比《水滸傳》“一碗倒”更加誇張的情節還有很多。《倚天屠龍記》中令中原武林瞬間癱瘓的“十香軟筋散”,或者《天龍八部》中揮一揮就能放倒一片的“悲酥清風”,都是讓人望而生畏的強力迷藥。
“那七個販棗子的客人,立在松樹旁邊,指著這一十五人說道:’倒也!倒也!’只見這十五個人,頭重腳輕,一個個面面廝覷,都軟倒了。……楊志口裡只是叫苦,軟了身體,掙扎不起。十五個人眼睜睜地看著那七個人都把這金寶裝了去,只是起不來,掙不動,說不得的。”
——明·施耐庵《水滸傳》
以上這些都是文學演繹,但正史中也有過關於迷藥的記載。根據《舊唐書》,安祿山就曾“宴設酒中著莨菪子,預掘一坑,待其(契丹軍)昏醉,斬首埋之”,敵將因為吃了迷藥,甚至到最後一命嗚呼“皆不覺死”。
古代麻醉類藥物是否果真如此“上頭”,已經難以考據。到了麻醉醫學得到發展的今天,是否已經出現了類似的強力迷藥?
在今年初“佛山女孩被害,因七氟烷中毒死亡”被曝光後,微博大V“婦產科的陳大夫”不惜“以身試險”,在鏡頭前用疑似沾有七氟烷的毛巾摀住自己,試圖證明七氟烷確實能做到“一捂就暈”。
視頻中,“陳大夫”用沾滿七氟烷的毛巾摀住口鼻後,從意識清晰到失去知覺,全程用時約一分多鐘。她本人認為,自己暈倒的時間“非常短,已經可以用’一捂即暈’來形容了。”
她還強調,自己在演示中使用的七氟烷已經過期將近兩年,濃度會比正常藥品更低。”而不法分子非法使用迷藥時摀嘴的力度通常都會很大,會導致受害者“被迫吸入的濃度更高”“使人暈倒得更快”。醫生以身試藥展示七氟烷效力的行為,一時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爭議。(目前該大V已刪除“試藥”視頻,並就其不良示範效應發布聲明致歉)
揮發性麻醉藥真能“一捂即暈”?
理解七氟烷的作用前,首先需要先弄清一個問題:“迷藥”到底是什麼?
其實,“迷藥”“蒙汗藥”這些都是民間稱呼。根據公眾所理解的“迷藥”藥理作用來看,所謂迷藥在醫學上包含了麻醉藥品和精神類藥品,而這兩類藥物的共性則是通過作用於神經中樞,使機體暫時、可逆性失去知覺和痛覺。
麻醉藥根據其作用範圍又可分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小說《水滸傳》中描繪的手腳動彈不得、但意識非常清醒的狀態,更像是被“局麻”了。
那麼,讓人“一捂即暈”的強力麻醉藥存在嗎?
“這有點兒太玄乎了。”北京積水潭醫院麻醉科醫生馮磊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就算是七氟烷這種臨床上普遍使用的麻醉類藥物,也需要特定的操作條件(比如揮發罐),不然很難達到老百姓認為的那種’一聞就暈,一暈就暈好久’。”
七氟烷自1996年獲批進入國內市場至今,早已成為臨床中普遍使用的麻醉、鎮靜類藥物。在常溫環境下,七氟烷是一種無色透明液體,臨床中通常以揮發氣體的形式發揮藥效。
相比於傳統的麻醉藥,七氟烷作為氣體麻醉劑有很多突出的優點,舉例來說,它的麻醉誘導時間更短,麻醉起效得更快,麻醉深度更易控。此外,七氟烷通過正常呼吸即可迅速排出,患者甦醒既快又平穩,因此安全性也比較高。
正如馮磊醫生所說,臨床中應用七氟烷進行麻醉,通常需要配備專門的揮發裝置,並且要參照患者的體重對劑量、溫度、壓強等一系列參數進行調整之後,才能達到安全麻醉的要求。
“使用七氟烷讓人的意識消失,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首先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濃度,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吸入時間。”哈醫大二院麻醉科主治醫生楊旺在採訪中向記者介紹道。
原來,七氟烷雖是臨床上應用最廣的麻醉藥之一,但其使用也並非“一捂”那麼簡單。在臨床使用中,醫生通常會採用“潮氣量法”或“肺活量法”進行吸入誘導,正常的成年人在誘導麻醉階段,佩戴呼吸罩吸入七氟烷的濃度在5%-8%,約2分鐘左右即會進入外科麻醉所需的無意識狀態,但要在術中維持這種狀態,患者還需依靠麻醉機來保持吸入狀態。
“因為七氟烷很易揮發,所以除了麻醉機這樣源源不斷提供麻醉劑的密閉通氣迴路之外,日常生活中的多數情況是很難維持一定濃度、一定時間七氟烷吸入的,’一吸就暈’的確不太可能。”楊旺判斷。“況且七氟烷雖然沒有刺激性氣味,但它還是有一種特殊氣味的,正常人一聞到就會意識到(不對勁)。”
人們常在電影中見到的一些使用迷藥的橋段,譬如將乙醚液體倒在手帕上迷暈被害者,在實際生活中的可操作性也是小之又小。
“乙醚雖然是歷史上最早使用的麻醉藥物之一,但現在絕大多數地方都不用它了——用乙醚來麻醉所需要的時間特別長,還有很刺激性的味道。”楊旺告誡廣大公眾,乙醚作為迷藥雖然不靠譜,但我們對其危險性還是應該格外警惕:“乙醚非常易燃易爆,遇到明火或是過熱物體都會發生燃燒甚至爆炸,所以千萬不要隨便亂用。 ”
其實,儘管傳聞層出不窮,但“一聞即倒”式迷藥確實是不存在的。
“如果真有幾秒鐘就能讓人意識消失的麻醉藥,肯定會轟動整個麻醉界。”楊旺略帶無奈地說。她指出,從理化性質和藥理學角度分析,目前所有的吸入麻醉藥物均不可能達到幾秒鐘內使人意識消失的可能。未來這種“超強吸入麻醉藥” 是否會出現?楊旺表示,其可能性“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
錯用麻醉藥可威脅生命
其實,相比於吸入麻醉劑,通過靜脈注射麻醉藥物的見效速度,才有可能達到大眾所理解的“一用即倒”。
“臨床中的麻醉誘導,成年人多數會通過靜脈血管輸注,輸液這種方式給麻醉劑。而大家在影視劇裡經常看到那種(手術前)戴上面罩吸入的,其實並不是氣體麻醉藥而是氧氣。”馮磊解釋說:“而像小孩子這種不太容易配合醫生(的患者),打吊瓶可能比較麻煩,用七氟烷這種吸入式的氣體麻醉劑就會比較方便。”
此外,如果一些成年人在術前恐慌、不安,醫生也會將七氟烷氣體與靜脈麻醉藥物搭配使用,利用“靜吸複合”的麻醉方式,幫助成年患者不知不覺地平穩度過麻醉誘導期。
雖然七氟烷是最常見的醫用麻醉藥品之一,但如果不能通過專業儀器控制其濃度,很容易造成明顯的呼吸困難。與此同時,七氟烷還具有鬆弛肌肉的副作用,容易導致患者舌根後墜引發呼吸道梗阻,致人窒息,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麻醉前約6~8小時,我們是會要求患者禁食的,因為胃內未消化的食物在人意識消失後可能會反流,誤入氣管和肺內,嚴重時是會導致窒息死亡的。”楊旺說。她還強調:“用藥過量還有可能影響呼吸和循環,如果被麻醉者還患有心腦血管疾病這種疾病,則可能威脅生命。”
除了七氟烷外,三唑侖、γ-羥基丁酸這些常出現在犯罪案件中的麻醉藥也有同樣的問題。
在犯罪事件中,受害者面對迷藥威脅時,是否可能自救成功?楊旺坦言:“如果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服用了鎮靜催眠藥,或是被強制注射了一、二類精神藥品,這時候人真的是難以自救的。自救的最基本前提是意識清醒。”
常見於犯罪的口服麻醉藥更應該警覺
近年來,“迷藥”一詞出現在各類犯罪案件中的頻率有抬頭趨勢。曾有媒體對已公開的案件進行過統計,2006~2019年期間有共187名受害者因迷藥而遭到性侵,2014年後迷奸案的報案數量更有激增的勢頭。
犯罪案件中出現的迷藥種類雖多,但其本質都離不開鎮靜催眠、抑制中樞神經的作用,譬如臭名昭著的“約會強暴藥”氟硝西泮、“聽話水”γ-羥基丁酸和三唑侖,都屬於管控級的國家一二類精神藥品,除了出於正規醫療用途的使用情形,這些藥物均被視為新型毒品。
相比於人們害怕的“一聞就倒”,反倒是口服攝入上述藥物的危險更應引起公眾的警覺:在多數迷奸案中,不法分子都是將迷藥摻入酒水、食品甚至是香煙中,讓受害人“中招”。
“佛山女孩”案件中,被害人體內檢測出了“七氟烷殘餘”。對此,南京江寧區警察、網絡博主@江寧婆婆分析認為,七氟烷在這些迷奸案中起到的作用可能是“中繼麻醉劑”,即被害人通過口服(七氟烷)被迷暈後,在快甦醒之際又被下了藥。
理論上,我國對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有比較嚴格的管控:2005年8月國務院曾頒布《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要求自11月1日開始加強監管,以往在普通藥店都能隨便買的麻醉藥和一類精神藥品,不僅不能在普通藥店零售,即便是在醫療機構中,也只有考核合格且取得了專門處方資格的執業醫師才能開具相關處方、使用相關藥品。
相關管控雖嚴,但七氟烷等不在管控範圍內的藥品形成了棘手的灰色地帶。
“七氟烷雖然是麻醉中常見的藥物之一,但它並不在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名錄中,不適用《條例》管理。”北京市協和醫院麻醉科副主任、博士生導師趙晶向記者解釋。
七氟烷是不是“漏網之魚”?此前有專家分析指出,適用《條例》的藥品,通常要具有耐受性,即長期使用會讓人產生身體依賴和精神依賴,七氟烷則不會。
“以身試藥”陳大夫,在其家中的七氟烷來源受到質疑後,也公開表示“它本來就不是紅處方”,宣稱自己購買七氟烷的渠道絕對正規:“我有醫師處方,而且是在正規網上藥店買的,我有告知用途,就給我開了”。
而在趙晶看來,儘管購買七氟烷並不違法,從公眾在該話題上的熱議也能看出很多問題。“我認為這是管理上的漏洞。各方需要更加科學嚴謹地設立管理制度。”她說:“從安全來看,我們也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要隨便接受別人的食物和飲料,尤其是在一些娛樂場所,要提高警惕。”
撰文/記者王雪瑩編輯/丁林
新媒體編輯/陳炫之
採訪專家:
楊旺(哈爾濱醫科大學二院麻醉科主治醫生)
馮磊(北京積水潭醫院麻醉科醫生)
趙晶(北京市協和醫院麻醉科副主任、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