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制度為何能擴散到矽谷這所學校難辭其咎
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生受到美國矽谷各個明星企業的高度追捧,但他們也將印度固有的種姓制度帶到了企業氛圍中。每年都有數百名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生加入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2003年,當印度理工學院慶祝成立50週年時,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在主旨演講中稱讚多年來在微軟工作的學院畢業生,並提到公司在印度理工學院的投資多過在美國和英國以外的其他機構。
儘管印度理工學院在教育培訓和就業方面非常熟練,但走向全球科技行業的程序員、產品開發人員和工程師也將印度種姓制度擴散開來。在印度理工學院,低種姓學生飽受歧視、欺凌和隔離文化的困擾。雖然印度理工學院官方不鼓勵這種騷擾,但針對達利特(“不可觸碰者”,俗稱“賤民”)學生的偏見完全是公開化的。
自1950以來,印度試圖通過“平權行動計劃”消除種姓之間的偏見,其中一項規定是幫助達利特和其他受壓迫群體進入大學並為其支付學費。近半個世紀以來,印度理工學院一直實行的預約錄取制度仍在校園內引發激烈辯論。近年來,這些學校一直反對將平權行動擴大到教職員工招聘,認為這會拉低申請者的質量,損害學院精英管理形象。
印度理工學院在招生方面是出了名的殘酷。約有220萬人報名參加2021年入學考試,競爭約1.6萬個名額。其中約15%分配給來自低種姓的學生,另外7.5%分配給來自邊緣化小部落的申請者。為了填補這些空缺,印度理工學院有時會向考試成績低於錄取標準的學生提供錄取名額。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加劇了印度理工學院中基於種姓的怨恨情緒。
來自印度理工學院的達利特畢業生表示,在美國企業中也能發現這種態度。去年,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的一名達利特畢業生在美國對思科系和自己的兩名校友提起訴訟,說自己在工作中受到這兩位同事的種姓歧視。
在校期間,對達利特人的隱性和公開的歧視仍然存在。很多達利特人發現自己被排除在印度理工學院的學習小組、晚宴和慶祝活動之外。有些學生會失去信心,學業上陷入了困境,有的甚至因為陷入惡性循環而被開除。
在2017年的一篇論文中,法國研究人員奧迪爾·亨利(Odile Henry)和馬修·費里(Mathieu Ferry)發現,並非所有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生都受到了就業市場的歡迎。低種姓學生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僅為類似專業和學術表現的普通學生一半;他們的工資也更低。研究人員將這種差異主要歸因於達利特和非達利特學生在軟技能和社會資本方面的差異。很多招聘人員看重的不是成績,而是表現出好奇心、領導能力、沉著冷靜或競爭精神的求職者——這些品質可能會在課外活動中表現出來,可能會得到老師的讚賞推薦,或者僅僅是學生在面試中的自信。
印度員工起訴思科也是首次關於種姓制度的訴訟。起訴書稱,自2015年以來,這名未透露姓名的員工一直受到兩名高種姓管理人員的歧視,他曾向人力資源部門舉報其中一名管理人員公開了他是達利特,並告知同事他是通過平權行動入讀印度理工學院的。這名員工說,在第二位經理的領導下,歧視依然存在。
思科則否認了這些指控。一位發言人表示:“我們對歧視持零容忍態度,對所有有關不公平待遇的投訴都非常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徹底而充分地調查了員工的擔憂,發現他受到了公平對待,獲得了很高的報酬,並有機會參與夢寐以求的項目。”在對訴訟的回應中,思科提出了另一個論點:由於種姓不屬於美國法律保護類別,這些指控無關緊要,應該予以廢除。法院最近駁回了思科提出的將此案提交仲裁的請求,該公司已經提出上訴。(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