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亂象需堵疏有道
近年來,高校學生陷入高額貸款陷阱的現象,不僅引起社會關注,監管部門也高度重視,多次出台措施進行治理整頓。15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金融活動要全部納入金融監管。近日,銀保監會等多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這一方面是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另一方面也是要引導大學生群體樹立科學、理性、健康的消費觀。
早在2017年6月,原銀監會等部門就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但現在看起來,校園領域的信貸亂象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部分互聯網金融平台以大學校園為目標,通過誘導性營銷,發放互聯網消費貸款,誘導一些大學生過度超前消費,導致部分學生陷入高額貸款陷阱。
為什麼一些互聯網金融平台會選擇以大學校園為目標?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大學生這個群體接受新事物比較迅速,這其中就包含互聯網金融消費貸款的推廣。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金融平台可以針對個體進行精準分析,從而實現精準有效的廣告投放,進而達到“精準收割”。二是,大部分大學生雖然已經成年,但其包括消費理念在內的生活理念尚不成熟,這也導致了一些互聯網金融平台“乘虛而入”。
要解決這個問題,也不外乎加強監管。這其中,一是加大對互聯網金融平台違規行為的監管力度,二是對大學生本身的“監管”。
對於前者,上述《通知》採取了嚴厲措施,明確未經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機構一律不得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過往不是不究,而是嚴究。今後,相關監管部門將指導各地公安機關依法加大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中違法犯罪行為查處力度,嚴厲打擊針對大學生群體以套路貸、高利貸等方式實施的犯罪活動,加大對非法拘禁、綁架、暴力催收等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依法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犯罪活動。
這是剎住“不良”,可謂“堵”。同時也要開闢“有良”渠道,也就是“疏”。畢竟大學生消費信貸是有其自身需求的。
相關數據表明,近年來,大學生消費信貸呈現激增的趨勢,年均增長率甚至超過100%。但要滿足這種需求,必須在有序規範的狀態下進行,比如在遵循小額、短期、風險可控、利率合法的原則下,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可開發針對性、差異化的互聯網校園消費信貸產品。
對大學生本身的“監管”更多應該是“軟硬兼施”。“硬”的方面是對即使合規的金融機構也要加強約束,要嚴格貸前大學生資質審核,實質性審核識別大學生身份和真實貸款用途,綜合評估大學生徵信、收入、稅務等信息。這個方面需要大學生的配合,如果提供假的信息資料會影響到自己的徵信。
“軟”的方面是要加強對大學生消費觀方面的教育。為什麼互聯網大學生消費信貸成為了需要規範的方面,重要的是這種現象存在市場。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大學生出現了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從眾消費等錯誤觀念。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理性、健康的消觀念,學校負有責任,學生的家長同樣負有責任。
學校方面,要建立日常監測機制,密切關注學生異常消費行為,及時發現學生在生活消費、人際消費、娛樂消費等方面出現的傾向性問題,採取針對性措施予以糾正,努力做到早防範、早教育、早發現、早處置。家長方面,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非法的大學生消費貸更多不是看中大學生本身,而是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