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海淘“老兵”洋碼頭再獲融資“假貨”困擾何時能消散?
洋碼頭這個名字,除了做代購的,大多人應該都沒聽過。在《蘇州高新區•2020胡潤全球獨角獸榜》中,洋碼頭以70億元的估值,排名第351名。估值雖然不高,但洋碼頭做海淘起家已經十餘年了,算是一家中生代的互聯網公司。近期,洋碼頭再獲數億元融資,投資方為盛世投資,後者是一家私募股權母基金。
算上這起融資,洋碼頭近一年多時間中,已連獲三筆億元以上的融資。查閱公司創立以來的融資紀錄,從2011年到2017年底,洋碼頭陸續拿到4輪近15億元的融資。
也就意味著,2018年-2020年,洋碼頭出現了長達三年多的融資空窗期,這期間發生了什麼?更讓市場好奇的是:在贏家通吃的互聯網界,洋碼頭竟然能以“小而美”的姿態存活數十年,洋碼頭神奇何在?
十年海淘老兵
洋碼頭的誕生,還得從2008年發生在我國的三聚氰胺事件說起,“毒奶粉”風波發生後,國民對國產奶粉避之不及,進而從國外代購奶粉成了無數中產家庭的潮流,由此催生出“海淘熱”。
當時在美國留學的曾碧波看到這一機遇,次年便帶著80萬資金回國啟動“洋碼頭”的項目。曾碧波一開始對洋碼頭的規劃是:一家美國買手或者商家在網站上提供各類商品,消費者選擇下單後,通過國際物流業務經過中國海關到達消費者手中的跨境電商平台。
巨大的市場容量、清晰的商業模式,曾碧波原以為能順風順水地拿到融資,但結果是接連碰壁,據當時的報導說,先是晨興資本的劉芹拒絕了他,接著經緯創投的分析師也投出了反對票,理由是“洋碼頭”的創意經不住阿里巴巴的掃射,貝海國際“轉運”的生意也不性感。
最後,創投機構天使灣出手了,給了洋碼頭一筆500萬元的天使投資,有了這筆錢,曾碧波招兵買馬,將洋碼頭上線推廣。憑藉著持續發酵的“海淘熱”東風,以及洋碼頭本身在這一領域的先發優勢,2013年,洋碼頭實現了6億元銷售額,當期天貓國際也就15-18億元的體量。
良好的增長勢頭與市場前景,讓洋碼頭在2014年—2017年四年間拿到公司創立以來最多的錢。儘管手中的彈藥非常充足,但此時瞄準跨境電商的玩家驟增,這些玩家中,不僅有小紅書、唯品會、聚美優品等相對垂直的企業,更大的威脅則是天貓國際、京東國際、考拉海購等本身自帶流量的互聯網巨頭。
洋碼頭融資記錄來源:企查查
在中國的互聯網江湖中,“贏家通吃”似乎是一條鐵律。互聯網巨頭的入侵,讓洋碼頭的經營每況愈下。曾碧波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2017年,公司實現了單月結構性盈利,但整體還是虧了2億-3億;2018年,外部流量幾乎枯竭,洋碼頭再虧8000萬;2019年,公司實現上市以來的首次盈利,金額為880萬。
跨界電商的戰場到底有多殘酷?2019年9月,曾讓丁磊放話再造一個網易的考拉海購,作價20億美元賣給了阿里巴巴。有消息人士稱,考拉海購曾一年虧損超過20億元,如此比較,洋碼頭曾經的虧損只是九牛一毛。
有人戲稱,自考拉加入阿里動物園後,跨境電商再無新故事。此背景下,就不難理解為何2018年—2020年洋碼頭陷入了融資空窗期,用曾碧波的話來講就是“互相沒信心”——洋碼頭對資本市場失去了信心,互聯網風投也基本不會看他們。
來源:艾媒數字中心
兜兜轉轉,至今“存活”十餘年的洋碼頭已然是一位互聯網老兵,但其前景似乎不再誘人,唯一能重回公眾視線的是各種新聞事件,除了少數的幾次融資、創始人訪談外,就是大量的用戶投訴。
假貨投訴何時休?
消費者為何要選擇海淘?如果早期是國內產品的粗製濫造、以及部分黑心廠家“草菅人命”的被迫行為,那麼現在,海淘更是一種消費海外商品的消費升級行為。
就像洋碼頭品牌口號所描述的一樣,“購在全球,更多洋貨”。根據艾媒諮詢的調研數據,2020年,在國內進口跨境購用戶偏好的品類中,排名第一、第二的分別是服飾鞋包與美妝個護,而曾經開啟這扇大門的母嬰用品屈居第八位。
而在消費者通過海淘購買洋貨的過程中,除了看重相對於專櫃有吸引力的折扣價格外,更看重的是“貨必須是正品”。這在艾媒諮詢的報告中也能體現出來,在進口跨境電商用戶平台選擇考慮因素調研中,其中“正品保障”佔比超60%,排名第一,“產品價格”僅排名第三。
來源:艾媒數字中心
在消費者海淘時最注重的“正品保障”方面,洋碼頭有著怎麼樣的表現?《思維財經》粗略做了一個梳理。
其中,在用戶最常用的互聯網投訴平台黑貓投訴上,洋碼頭公司的投訴量總共有1777條,未處理完成的有511條。
為客觀起見,我們拿“奧買家全球購”來對比,從市場份額上看,奧買家全球購的進口跨境購零售額(2%)是高過洋碼頭的。但後者在黑貓投訴平台僅有88條投訴量,且均已解決。兩者不論是投訴總量還是投訴解決效率均相差懸殊。
來源:黑貓投訴
如果我們以“洋碼頭+假貨”兩個關鍵詞對各大社交媒體平台進行檢索,均會出現大量的用戶投訴及媒體報導。
來源:新浪微博
來源:百度瀏覽器
注意,這些均不是舊聞,消息與報導的時間多數均發生在近一年之內,還有一些短視頻平台上用戶的投訴,這裡不方便上圖,可以說關於洋碼頭“假貨”、“售後差”的投訴和相關報導隨處可見。
一位曾經在洋碼頭買過東西的消費者表示:洋碼頭看起來根本就不注重消費者,沒有能力審核商家,也沒有處罰機制的設立,只是認為當第三方平台就是收租金就沒事了,這樣的平台誰還會使用?
不可否認的是,假貨是困擾所有電商平台的大難題,曾經的淘寶等電商平台均因假貨被媒體口誅筆伐過,但回頭看,它們大力整頓確實成效顯著。而身為一家“小而美”的平台,洋碼頭始終為何始終掐不掉假貨的根源?
為此,有電商界資深人士向《思維財經》分析,假貨問題植根於洋碼頭的商業模式——C2C買手製。
該人士認為,與其他平台B2C模式下平台統一採購、檢貨的做法不同,洋碼頭的C2C買手,多數屬於中小商家及個人,洋碼頭只會在買手註冊時對買手的國外身份證、居住證、銀行流水等進行多方位審核,而在貨物具體的發貨、流通中很少干預,這就為假貨銷售留下了鑽空子的機會。此外,洋碼頭現在主要關注的非標品、即一些奢侈品箱包等高單價的商品,這些商品在國內的高仿產業鏈齊全,造假利潤高,也給了許多買手賣假貨的動機。
不過不論怎麼說,商業模式的“缺陷”怎麼也不能成為商家售假、欺騙消費者的藉口。
洋碼頭雖然風風雨雨走過了十個年頭,但若不能及時大力整頓平台的“假貨”、“糟糕售後”等問題,那融更多的資又有何用?《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