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取代重複性的勞動,農村是AI機器人落地的最好場景
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賦能農業?未來推動農業變革的最重要的一項技術會是什麼?20年後,在一個被AI改造或影響的世界裡,農業農村農民會有什麼變化?3月17日,在數字農業與可持續發展論壇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回答了這些問題。他認為,農村是AI機器人落地的最好場景。人們長期以來覺得人工智能都是要取代人腦智能的,但人工智能最能做的事是取代重複性的勞動,而重複性勞動在農村相對較多。
澎湃新聞記者張靜李開復表示,未來三五年,推動農業變革的重要技術是人工智能+無人機+無人車,它能快速創造價值,解決重複性勞動,彌補農村勞動力流失。“讓人來做只有人能做的事情,讓本來人就不喜歡做的重複性的事情讓機器來做。”
從長期來看,推動農業變革的重要技術是物聯網,只有將各種物聯網傳感器佈置到農田裡,再加上無人機、無人車的數據,才能更聰明地預測今年種什麼,今天該做什麼事,甚至精細化到每一棵植物該撒多少農藥、施多少肥料。“當然再長久的話,還有很多其他機會,比如合成生物。”
李開復暢想,當AI取代重複性的工作後,農民種地這件事就可以讓AI承擔90%的工作。人類會有更多的時間,在藝術、科學上會有更多創造,能夠做AI做不到的事。
回到眼前的技術,李開復說,現在的技術已經能夠幫助農業了,這可以打10分,但實際上技術的落地程度可能只能打1分。AI無論在什麼行業落地,需要考慮用戶的需求,而不是一個AI科學家拍腦袋做出來的,這是AI企業跨越鴻溝的一個重大挑戰。
農村是AI機器人落地的最好場景
“農村是AI機器人落地的最好場景。”
李開復表示,很多人都認為中國是製造大國, AI能推動製造,工廠是AI的第一個落地場景。但實際上,每個工廠生產的產品從手機、衣服、到鞋子都不一樣,不夠標準化。
“反而是在農村,雖然各國各地、各種農產品是不同的,但相對來說有一些重複性的勞動是可以用人工智能來替代的。”
人們長期以來覺得人工智能都是要取代人腦智能的,但李開復表示,人工智能最能做的事是取代重複性的勞動,而重複性勞動在農村相對較多,這種重複性勞動是可以擴張的,甚至是國際化的。
從短期來看,播種、施肥、撒農藥、澆水等是農民需要從事的重複性、技能型勞動,這些是可以被大量取代的工作。而且相比過去的大型機器,如今取代這些勞動的要求是更精細、更有針對性。
李開復表示,未來三五年,推動農業變革的重要技術是人工智能+無人機+無人車,它能快速創造價值,解決重複性勞動,彌補農村勞動力流失。
“短期來說,這是最大的機會,就是重複性勞動的部分取代,讓人來做只有人能做的事情,讓本來人就不喜歡做的重複性的事情讓機器來做。”
從長期來說,AI運用於農業還有很多其他機會,“比如今年該種什麼,供應鏈該怎麼處理,怎樣讓收入最大化,這些其實也是大數據AI能夠做的。”
人工智能要發揮這樣的狀態,就必須對什麼事情都瞭如指掌。他認為,這時候推動農業變革的重要技術是物聯網。只有將各種物聯網傳感器佈置到農田裡,再加上無人機、無人車的數據,才能更聰明地預測今年種什麼,今天該做什麼事,甚至精細化到每一棵植物該撒多少農藥、施多少肥料。
“當然再長久的話,還有很多其他機會,比如合成生物、垂直農業。”以合成生物為例,李開復介紹,可以形成一個有益的細菌,它可以將氮或其他化學物質轉化輸送到土壤裡,以後便不需要施肥,也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
AI產品不是AI科學家拍腦袋做出來的
回到眼前的技術,從技術成熟度來講,如果從1到10為幫助農業生產的技術打分,這些技術能得多少分?李開復說,現在的技術已經能夠幫助農業了,這可以打10分,但實際上技術的落地程度可能只能打1分。
這有很多理由,一方面農民對高科技的接受度會有一些挑戰,另一方面過去很多產品做得還不足夠。很多公司也在做無人機、無人車,但並沒有長期深耕農業這一行業。
李開復表示,AI無論在什麼行業落地,都不是拿一個標準產品去賣。“你一定要真的深入了解用戶需求,他需要什麼功能,怎樣去賣,經過什麼渠道,然後打磨你的產品。這是根據用戶的需求做的,而不是一個AI科學家拍腦袋做的。”這是AI企業跨越鴻溝的一個重大挑戰。
當市場有了正確的產品,而且這些技術確實可以解決今天農民面臨的問題,接下來是教育市場,讓市場了解今天的科技可以快速幫助他,而且很快就能回本、省錢、節省勞力、解決問題。
將技術快速推向市場,“這不只是把公司的營業額抬上去,是真的能夠幫助農民,包括中國的和全世界的,能夠讓他們用更低的成本生產更多的食物。”
當然,同樣重要的還有大數據的收集。物聯網也好,農作物種植決策也好,這是一個優化的過程,需要大數據支持。還是那句話,“誰擁有最多的數據,誰就得到AI的最大優勢,能夠勝出。”
當被問到假設20年後是一個被AI改造或影響的世界,農業農村農民會有什麼變化時,李開復暢想,當AI取代重複性的工作後,農民種地這件事就可以讓AI承擔90%的工作。
“他們每天可能工作幾個小時就可以了。他們有這麼漂亮的農場,是不是可以開放變成一個讓城市裡的孩子學習、理解過去人類是怎么生產食物的?是不是可以變成一個增進人與人之間感情的地方?”
“我真的相信再過20年以後,我們會進入這樣的豐饒之日。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未來的二三十年,一個必然的趨勢就是我們的重複性勞動會被AI和其他技術取代,能夠解放我們做人類適合的事情。”李開復說,人類會有更多的時間,在藝術、科學上會有更多創造,能夠做AI做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