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四問校外培訓行業亂象頻發:這是做教育,還是做生意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培訓亂象,可以說是很難治理的頑瘴痼疾。家長們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個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輸在分數競爭的起跑線上。別的孩子都學那麼多,咱們不學一下還行啊?於是爭先恐後。這個問題還要繼續解決。”
校外培訓事關許多家庭,如今行業規模更是日益龐大,亟須規範管理。本版今起推出系列報導,四問校外培訓,剖析亂象背後的原因,探討行業健康發展之道。
——編者
熱錢湧入虛火旺
當下,源源不斷的熱錢湧入教育培訓行業,在線培訓市場更是火熱異常。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基礎教育在線行業融資額超過500億元,這一數字超過了行業此前10年融資總和。
然而,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在資本的驅動之下,不少培訓機構採取商業化營銷模式,做廣告、拼低價,甚至用收來的學費做投資、做投機。還有個別機構採用“白條”“教育貸”等金融手段促銷、吸引學員。有一些商業平台推波助瀾,為了經濟利益,對培訓機構廣告大開綠燈,甚至鼓勵和引導他們競相投放,其中不乏誇大宣傳和虛假廣告。
校外培訓是做教育而不是做生意,不能套用商業邏輯,這是必須明確的一條底線。湧入校外培訓的巨額資金去向何處?一個主要方面是廣告投放。從綜藝晚會,到公交車站、樓宇電梯,再到微信、短視頻等網絡平台,校外培訓廣告可謂鋪天蓋地。另一方面則是大量低價課程,“20元26課時,再送教輔材料”,而且多是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類培訓。
虛火之下,資金鍊斷裂、爆雷跑路的現象時有發生。就在不久前,在線教育企業“學霸君”宣布倒閉,優勝教育也承認公司資金鍊斷裂。企業“一倒了之”,後果卻由學生家長來承擔,不僅課程被迫暫停,繳納的培訓費更是無處可尋,最終降低了行業整體的信譽度。“一些培訓機構為了佔領行業主導權,以賠錢模式運營,目的是擠垮中小機構。而惡性競爭的同時,培訓機構自身也面臨經營風險,一旦融資跟不上,資金鍊斷裂,企業可能迅速倒閉,造成群眾預收費無法退回,損害群眾的利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家長焦慮與日增
事實上,校外培訓的興起原本是一件好事,無論是興趣上的培養拓展,還是學業上的培優補差,校外培訓都為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這必須以教育公益屬性為前提。而且,校外培訓屬於民辦教育的範疇,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民辦學校收取的費用應當主要用於教育教學活動、改善辦學條件和保障教職工待遇。
但如今,校外培訓的虛火越來越旺,鋪天蓋地的廣告之下,家長的焦慮與日俱增,似乎不給孩子報個培訓班,就是在虛度時間,會立馬被赶超。
面對網絡上發起的“輔導機構效果到底怎麼樣”這個問題,有家長無奈表示:“各種幫助解題的軟件,讓孩子遇到困難不是首先去獨立思考,而是立刻拿起手機尋求軟件幫助”“自從上了在線輔導班的課程,孩子的視力直線下降”。還有網友表示:“身邊同學同事都在報輔導班,只能隨波逐流,關係到孩子的成績,誰也不敢落後。”
教育初心莫背離
如何在資本的旋渦中保持初心,處理好資本逐利性與教育公益性之間的矛盾?
首先,面對洶湧的資本,培訓機構需要保持冷靜。如果越來越多的機構都開始尋求投資,跟風燒錢,擴大營銷,培訓行業就會走向嚴重內耗的困境。這些以資本和商業為屬性的手段,一方面導致機構無心專注教學研發,違背了教育規律,背離了教育初心;一方面走向“跑馬圈地”,打破正常業態,加速中小機構迅速倒閉的風險,讓行業無序競爭,損害家長和學生權益。
同時,面對洶湧的資本,學生家長也需要保持理性。對於“你的購物車裡有孩子的未來嗎”“你不來補課,我們就培養你孩子的競爭者”等營銷話術和“套路”,家長們應當根據孩子的成長發展來綜合決定。要始終明確,培養興趣、學會思考、掌握方法、健全人格,比僅僅應試答題更重要。
此外,在校外培訓的治理中,還存在一些難點問題,需要多部門握指成拳、聯合解決。教育是良心行業,不是逐利產業,應當制定專項法規細則,加大對教育培訓類廣告的審查與監管,明確廣告經營者、發布者、代言人、發布平台等各方的責任。
再如預收費,雖然教育部門已經作出規定,只能提前收取3個月費用,但現實中,一些培訓機構常常採取買三贈三等方式,誘導家長存款。對此,可以採取第三方託管、按課程進度定期撥付,或專門劃出一定比例作為風險保障金等方式,降低“跑路”風險,保障消費者權益。
校外培訓亂象,是很難治理的痼疾,也是迫在眉睫的“急症”。唯有各方共同努力,回歸教育的本質與初心,校外培訓市場才能規範有序、風清氣正,真正成為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