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麼“百億補貼”會員竟比非會員貼得少?大數據殺熟暗箭難防
去年12月,一篇質疑某外賣平台運用算法進行“殺熟”的文章引發網友熱議;3月3日,復旦大學教授孫金雲的“手機打車軟件打車”調研,稱蘋果、安卓不同價,更是將“大數據殺熟”推上風口浪尖。大數據時代,我們可以更快更精準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時也越來越難躲開暗藏的算法陷阱。
記者在上海12345市民服務熱線看到,“大數據殺熟”現象仍是市民投訴的熱點。近來,“餓了麼”外賣平台暗藏的“區別對待”就飽受市民吐槽。
運費、滿減設計了明顯差異
馮女士(化名)是個外賣常客。去年一天中午,她和同事在辦公室一起點外賣,選擇了同一家的同一個菜品,結算時發現同事手機上顯示的價格竟比她低了3元。仔細核對了兩人下單的各項數據後,馮女士發現,兩人產生差異的一項收費是配送費。“我的配送費比同事的貴大概3元左右。”令馮女士不解的是,同事平日里點外賣的次數屈指可數,怎麼反倒比自己這個老用戶優惠呢?再次核對收貨信息和商品信息後,馮女士意識到,自己被平台“殺熟”了。隨後,她將情況反映至餓了麼平台,餓了麼工作人員回复,配送費差異系定位不同所致,“他們說我跟同事定位了不同的門,才導致配送費存在差異。但公司前後門能差多少米?”對此,馮女士並不認同。
這件事還沒等來結果,馮女士便遭遇了第二次被“殺熟”。去年12月3日,已然是淘寶88會員(可享受一年餓了麼會員服務)的丈夫正準備訂外賣,一旁的馮女士回憶起上次被“殺熟”的經歷,趕忙喊了停。隨後,她用自己和丈夫的手機一起登錄餓了麼,選擇相同的收貨地址後,比對不同商家的費用。這次,馮女士又發現,配送費沒有差異,但是商家的滿減活動卻出現了不同。一家名為“窯雞王(中山公園店)”的店鋪,丈夫的會員賬號上的滿減活動為“60減27,120減37,含15元津貼”;而馮女士自己的非會員賬號上,滿減活動則變成“60減30,120減40,含18元津貼”,非會員價反比會員價更優惠。對此,餓了麼平台回复她,滿減系商家自行設置。但這樣的說辭並未讓馮女士滿意,“又不是一家兩家存在這種情況,平台難道不知情嗎?”馮女士轉而向12345市民服務熱線求助,希望能夠制止餓了麼的“殺熟”行為。
△會員和非會員在滿減活動上存在差異。
3月9日,記者用會員及非會員賬號登錄餓了麼平台,發現馮女士反映的存在滿減差異的店鋪已經下架。
“百億補貼”非會員領得更多
今年1月10日,賀先生跟朋友一起通過餓了麼訂購外賣,發現購買同樣的商品,自己已購買會員的賬號滿減後需支付20元,而朋友非會員賬號在使用“百億補貼”後僅需支付17元,賀先生對此很不解,“同一家店同一商品,為啥會員反而要貴?”市民莊先生也有類似遭遇,老賬號和新賬號購買同樣的商品時,老賬號領到的補貼反而更少,他們認為,自己被“殺熟”了。
△同樣的店鋪,同樣的商品,會員花費的反而比非會員多。
百億補貼會員領得更少,真的嗎?記者做了兩組試驗。第一組用到的是88會員賬號A和已註冊一年的非會員賬號B,勾選了相同的收貨地址後,記者比對了附近75家店舖的優惠活動。這次,店舖的滿減、配送費並未有差異,但“百億補貼”的金額卻存在較大不同。75家店舖裡,會員賬號和非會員賬號領到補貼金額相同的有58家,非會員賬號領得更多的有16家,會員賬號領得多的僅1家,補貼金額相差1元至8元不等。
△記者比對發現,在“百億補貼”的店舖裡,非會員領到的補貼更多。
為避免試驗的偶然性,記者又用另一組會員賬號C和非會員賬號D進行比對。由於勾選不同的排序順序,平台顯示參與“百億補貼”的商家數量並不相同,非會員顯示的店鋪數更少,記者只好根據非會員顯示的店鋪數量,分別按照銷量最高、配送最快和好評優先等方式排序做了初步統計,兩者所領補貼相同、非會員領得更多、會員領得更多3種情況在3種排序方式下的店鋪佔比,分別為24:11: 4、7:8:6和8:14:1。
反復對比一目了然:非會員所領補貼多是普遍情況。
“殺熟”方式隱蔽化,消費者權益如何保護?
近年來,有關“大數據殺熟”的案例並不少。所謂的“大數據殺熟”,是社會公眾對互聯網平台利用大數據和算法對用戶進行“畫像”分析,從而收取不同價格等行為的概括性說法。中國消費者協會曾揭露“大數據殺熟”的六種現象,從針對性營銷、到“不同人不同價”、再到概率算法等,算法精準地為消費者定制個性化服務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同形式的價格歧視。
此前,中消協就此發聲,提出網絡經營者應當公平公正對待廣大消費者,反對利用消費者個人數據畫像,採取算法應用,鎖定特殊消費群體,實施價格歧視、價格混淆等銷售策略。2月7日,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制定發布《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明確“大數據殺熟”可能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差別待遇行為,其中包括平台經濟領域經營者基於大數據和算法,根據交易相對人的支付能力、消費偏好、使用習慣等,實行差異性交易價格或者其他交易條件。
但記者留意到,12345市民服務熱線平台上,市民遇到大數據殺熟後維權不易。如針對“百億補貼”投訴中,相關部門回复“每個用戶在每個百億補貼店鋪可使用的金額隨機獲得,活動規則已說明,並未發現違法行為。”殺熟行為愈發隱蔽,消費者面臨的是舉證難、鑑定難的維權困境。
面對互聯網企業越來越隱蔽的“殺熟”方式,互聯網行業的監管如何日臻完善?建議市場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強執法力度,採取線下約談、線上指導和法制宣傳教育等方式,督促指導平台企業守法誠信經營。也希望互聯網企業能夠肩負起保護用戶數據隱私、維護消費者權益等應有的社會責任,切莫讓“回頭客”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