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月光族”到“存款焦慮” 90後經歷了什麼?
“曬曬你的存款吧,年齡+存款。”在社交平台中,一場關於存款的討論在90後甚至00後中正在熱烈開展。新浪財經在小紅書中搜索“存款”字樣,可以看到超過五萬條相關帖子。帖主往往拋出一個儲蓄的話題,例如介紹自身年齡、職業和存款金額,吸引大家交流。
新浪財經李詩韻
從全社會角度,財富正在快速膨脹,2019年居民部門財富為512.6萬億元,居民人均財富約為36.6萬元。但另一方面,社會的中堅力量90後,有超30%存款不足6萬。年輕一代經歷了“月光族”到“超前消費”再到“存款焦慮”,可以說關於“金錢”的話題永不褪色。
90後的存款焦慮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社交平台中談及存款的評論,其實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年紀相仿的、差不多存款或者負債的選擇“抱團取暖”,遇到存款金額大的,他們還會請教如何儲蓄或者賺錢方法,但也不免表現出羨慕甚至是焦慮的情緒。
當新浪財經向處在不同環境的90後拋出“儲蓄”話題,無論是瀟灑開銷還是開源節流的,都展現出對於存款的階段性焦慮狀態。
工作6年在北京從事媒體工作的吳蔓,每個月到手工資在1.2萬至1.8萬間。單月支出大概一萬多,包括日常開銷吃飯、買衣服等,此外給對象、家人送禮物或者旅遊等花費都在一萬以上,因此每月基本存不下來錢。
此前對於開銷,吳蔓並沒有刻意的規劃,但是近日她也有了“儲蓄”的煩惱。原因主要在於家裡計劃買房一事。“雖然是家里人出首付,我付房貸,但是有一個固定的房貸,花費可能就不能像以前那樣隨意,感覺需要攢一點錢,免得換工作真空期什麼的。”吳蔓表示,不過她也沒有明確的儲蓄目標,只是覺得越多越好。
社交平台關於存款的討論
吳蔓的存款焦慮來源並不是個例,從事廣告策劃行業的95後王萌,也因為房子一事發愁。對比吳蔓,王萌從高中就一直保持著儲蓄的習慣,工作三年,在月收入在4千情況下,目前存款也有2萬左右。
王萌向新浪財經表示,上學時期過年的壓歲錢沒有可用之處,就想著存起來。工作以後覺得沒有錢也不踏實,現在儲蓄焦慮最主要也是來自於房貸。“按照目前生活水平的話,兜里要有7w,我覺得才有安全感。如果後面又要開始還貸什麼的,至少在滿足還貸基礎上,保證有3w的空餘應急就很理想了。”
除了購房支出以外,應對疾病就醫壓力或者工作空窗期,一筆存款的重要性逐漸浮現,也成為了年輕人產生焦慮的原因之一。民銀智庫宏觀區域研究團隊負責人應習文向新浪財經表示,按照財富生命週期理論,年輕時收入和儲蓄都會偏低,到中年時期收入和儲蓄會逐步上升,到老年在下降,因此90後存款少是符合理論的。
“我建議90後可以儘早開始製定人生的財富規劃,合理消費、科學消費,既不要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也不必過於為儲蓄焦慮。”應習文稱。
抵制消費主義
但“無房無車無固定資產”的漂泊感還是讓一向瀟灑的年輕人屈服了,他們也希望能通過更多的儲蓄買房“上岸”。談及增加儲蓄,無非就是兩種方法,一是開源二是節流。對於吳蔓和王萌而言,前者需要控制自己日常開銷,後者則希望工作上能賺更多的錢,同時也想通過理財能增加收益。
在節流層面,90後也是花樣百出各式招數,包括抵制消費主義、挑戰365天打卡等。例如在豆瓣熱門小組“不要買|消費主義你醒著”中,組內成員通過分享買過的踩雷品、智商稅品、偽需求品,幫助其他組員省錢省心。做到“不盲目跟風,不被消費主義裹挾,做消費主義市場的逆行者。”
與此同時,開源方面,90後也開始“試水”金融市場,還造成一波基金小熱潮。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 截至2020年12月底,公募基金投資股票5.22萬億元,其中持有A股市值合計4.80萬億元,占滬深兩市流通總市值的7.58%,為近10年來最高水平。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3月2日, 2021年以來成立的新基金規模已經超過8000億,屬於歷史最高時期。
根據《第二季度中國家庭財富指數報告》,後疫情時代,中國在線理財需求大增,錢存得少了,更願意拿去買基金而非炒股。2020年新進入基金市場的群體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比為52.9%。換言之,90後正跑步進入市場。
但無論是股市還是基金市場,都伴隨著高風險。對於沒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小白而言,跟風買賣往往得不償失。此前紅紅火火的基金市場,春節過後沒有迎來市場翹首以盼的“開門紅”,反而是“跌跌不休”,基金一話題也多次跌上熱搜。2月18日-26日一周的時間裡A股市場上已經有超2000只基金淨值跌幅超過10%。
上海久誠律師事務所主任許峰律師認為,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並非天然就專業,同樣也是存在良莠不齊情況。而從股民變為基民,也不意味著投資者就可以高枕無憂,只是換了一個戰場。“成熟機構投資者的培養,與成熟散戶的培養一樣任重道遠。”
王萌向新浪財經坦言,現在工資太低了,就算能存也存不到太多。靠節流並不是生錢的主要渠道,還是要開源。不過她目前所有錢都放零錢通或者余額寶,對於基金、股票、債券等,她有通過網絡免費的理財課接觸過基本信息,但並不屬於熟悉領域怕被“割韭菜”,因此目前並沒有投入。
高企的儲蓄率
儲蓄,其實是一個社會性的大話題。儘管近10年來,我國儲蓄率一直處在下行區間,但放在全球來看仍位居前列。央行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12月底,我國居民存款餘額接近100萬億元,達到93.44萬億元,人均存款6.67萬元,戶均存款20萬元左右。
應習文分析認為,中國居民的儲蓄率確實要比別的國家高,主要受到文化原因、風險規避偏好與預防性儲蓄以及較為年輕的人口結構等因素影響。
他進一步表示,儲蓄率高能推動資本積累更快增長,在追趕型經濟中是極大的優勢。過高的儲蓄率也有一定劣勢,包括消費不足和國際收支失衡等。總體看如果高儲蓄是自願形成的話,是居民在當期消費和未來消費之間的跨期平衡,是利大於弊的。
但較高的儲蓄率以及價值重估效應,其實也在繼續推動資產價格的走高。
近四十年中國國民儲蓄率
根據近日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金融研究所以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發布的《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20》,中國社會總資產已經由2017年的接近1400萬億元,上升到2019年的1655.6萬億元。考慮到2019年的社會總負債達到980.1萬億元,社會淨財富為675.5萬億元,人均社會淨財富約為48.2萬元。其中2019年居民部門財富為512.6萬億元,居民人均財富約為36.6萬元。
應習文向新浪財經表示,人均財富增長與GDP增長不同,GDP是流量,而財富是積累量,我國儲蓄率較高,意味著GDP轉化為財富而不是消費掉的比例很高,這將加速我國的居民財富增長。“此外,價格效應也是財富增長保持較高速度的原因,特別是房價上漲對居民財富增長的貢獻也是很高的,房產在我國居民財富中占到約七成,而2015年以來我國房產也出現了明顯上漲。”
“無房無車無固定資產”的年輕人,很可能在這種財富增值環節中就是屬於“被平均”的,因此也不難解釋他們的焦慮。從“月光族”到開始為存款奔波,是年輕一代成長了,還是錢變得不再像錢?
(應被訪者要求,吳蔓、王萌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