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製重型運載火箭,賽道上目前只剩中美
備受矚目的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有了最新進展。這幾天,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接連迎來好消息。先是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接受央視採訪時透露,現在國家已經確定將研製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之後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透露,“十四五”期間中國航天將持續推進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
航天專家黃志澄告訴澎湃新聞,長征九號運載火箭這幾天突然出現多個好消息,尤其是航天局副局長的表態,這說明該火箭可能很快將立項研製,從關鍵技術預研階段轉向正式立項研製階段,這對項目本身來說意義重大。
重型運載火箭是航天強國標誌之一。
長征九號火箭可用於載人登火
長征九號是我國正在論證預研的重型運載火箭。
“按運載能力分,運載火箭可分為小型、中型、大型和重型,我們一般將起飛重量大於2000噸、低軌道最大運載能力在100噸級的火箭稱為重型運載火箭。”航天專家黃志澄向澎湃新聞介紹說,“冷戰期間,美國的’土星’-5號、蘇聯的N-1和’能源’號都屬於重型運載火箭。”
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是長征五號,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以達到25噸,在世界現役火箭中排名第三,排第一的是美國的“獵鷹重型”火箭,其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約63噸,排第二的是美國的“德爾塔”-4火箭,最大運載能力約28噸。
“如果未來想載人登月、載人登火,最好的選擇是使用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火箭目前運力無法滿足要求,因此我們需要長征九號這樣的重型運載火箭。”黃志澄說。
現在,長征九號論證工作基本結束,一些關鍵技術預研也有了重大突破,為正式立項奠定了基礎。中國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近日也透露了重型運載火箭研製的最新進展。據央視軍事2月28日報導,欒恩傑介紹,100噸級(編者註:即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的論證階段已基本完成,進入立項後續階段,重型火箭的研究工作有望在“十四五”期間展開。
欒恩傑指出,運載工具的升級將快速提升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對於加速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更是如虎添翼。
目前,正值全國“兩會”期間,來自航天的代表委員也透露了重型運載火箭的相關消息。科技日報3日報導稱,據悉,“十四五”期間中國航天將持續推進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重型運載火箭兩型的研製,突破現有火箭的箭體尺寸以及發動機推力,從而支撐後續更遠距離的深空探測。
《科技日報》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運載火箭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姜傑表示:“這兩型火箭的成功研製,將大幅提升我國航天器進入外太空的能力。”
根據姜傑介紹,未來5年,我國除了繼續推進兩型“重量級”火箭研製,航天工程還將與智能技術深度融合,航天工程系統各個關鍵環節將實現智能化,運載火箭在故障條件下將具備自適應控制、在線軌道規劃、任務降級處理等幾種能力,以精確入軌為終極目標,讓執行任務更加靈活。
姜傑表示,站在“十四五”開局的新起點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將助力中國探索宇宙的腳步邁得更遠。
準備發射的蘇聯“能源”號重型運載火箭。
多項關鍵技術預研獲得突破
火箭專家龍樂豪曾披露,長征九號芯級最大直徑達到10米級,捆綁四個5米直徑的助推器,起飛重量4000多噸,低軌運載能力達到140噸。
2015年,國防科技工業局正式批准重型火箭的關鍵技術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兩方面,其一是總體技術,其二是發動機技術。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我國重型運載火箭關鍵技術預研取得了不少成果。
2016年1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採用整體鍛造法成功研製出重型火箭貯箱過渡環,為我國超大直徑箭體結構的設計、製造、試驗等關鍵技術奠定基礎,標誌著重型火箭突破了最大難題。
2017年6月,我國首台泵後擺火箭發動機首次試車獲得圓滿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泵後擺核心技術的國家。試車成功後,當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院長劉志讓介紹稱,泵後擺技術將搖擺裝置後置,不僅用最小的擺動實現了推力矢量的變化,發動機結構還更加緊湊,火箭總體構型更加優化,更重要的是為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研製掃除了攔路虎,起到“瘦身健體”的作用,為研製更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0米級貯箱瓜瓣樣件。
據悉,該技術可用於重型運載火箭的液氧煤油發動機研製。長征九號運載火箭發動機包括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和氫氧發動機。
2018年7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與中南大學聯合研製出世界上最大的火箭貯箱瓜瓣。該瓜瓣直徑達10米級,強度提升10%,且成形精度達毫米級。研製人員介紹,10米級貯箱瓜瓣成形技術的突破,為我國重型運載火箭10米級貯箱原理樣件的研製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火箭結構輕質化作出突出貢獻。
今年1月,澎湃新聞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擬服務於中國重型運載火箭的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取得積極進展。
目前,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已完成預燃室熱試驗、氫渦輪泵與預燃室聯動試驗、氧渦輪泵與預燃室聯動試驗等一系列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義的熱試驗,標誌著中國突破了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系統技術及高壓大流量預燃室、高效多級渦輪泵等核心組件的關鍵技術,為工程研製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重型運載火箭賽道上的國家表現如何?
重型運載火箭是航天強國的標誌之一,並且僅有少數航天強國正在研製這種類型的火箭,目前,這個賽道上,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
2月22日,據美國航天新聞網報導,美國宇航局宣布,SLS(太空發射系統)火箭芯級的第二次靜態熱試車推遲進行,原因是有閥門存在問題。
1月17日,SLS火箭芯一級在密西西比州斯坦尼斯中心實施首次點火試驗的過程中,僅僅燃燒了67秒就自動關機,沒有達到預期的8分鐘燃燒。這是SLS火箭研製過程中,第一次遭遇重大試驗失敗。
美國SLS火箭發射設想圖。
SLS火箭是美國宇航局主導、波音公司研製的重型運載火箭,可用於載人登月、月球基地建設、載人探火等深空探測任務,系列化設計的運載能力在70至130噸。在特朗普政府時期提出的“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中,SLS火箭將在2024年發射“獵戶座”飛船和登月艙,實現美國載人重返月球的夢想。
“SLS重型運載火箭和’獵戶座’飛船是美國載人登月的重要係統,這兩個系統是小布什政府提出的’星座’計劃的產物,”航天專家龐之浩告訴澎湃新聞,“SLS最大運載能力超過130噸,’獵戶座’飛船是一種可深空探測的載人飛船,可支持載人探月和載人探火。”
SLS火箭原定於2018年11月進行首飛,後來因為技術等原因推遲,成本也不斷超支。去年6月份的審計報告顯示,火箭的建造成本已從62億美元飆升至80億美元,增幅高達29%。
研製工作一波三折、首飛時間一推再推,而最近的試驗工作又問題不斷,這為今年11月首次飛行投下了不少陰影,能否如期首飛有待觀察。
俄羅斯也提出了研製重型運載火箭的計劃。2016年8月,俄羅斯國家航天事務集團確認,該機構決定以蘇聯航天飛機所用的火箭技術改進現有火箭發動機,在今後5年至7年間研製出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60噸的超重型運載火箭,這將是全球最大的運載火箭。
俄羅斯新研製的重型運載火箭將藉鑑1988年蘇聯發射航天飛機時採用的“能源”號火箭的技術,當時這種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00噸。
“從2016年提出至今已經過去了近5年時間,俄羅斯重型運載火箭一直沒有立項研製的消息。重型運載火箭耗資巨大,俄羅斯當下經濟狀況下,沒有足夠的經費推進,甚至’安加拉’- A5大型運載火箭研製試驗工作都出現推遲。”黃志澄說。
“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大量航天遺產,重型運載火箭相關技術的積累還是很多的,但就是缺錢,所以這種火箭的研製一直’停留在PPT上’。”黃志澄指出,“這個賽道上,實際上只有中美兩國已經起步。”
中國正在研製的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計劃在2030年左右進行首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