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父母陪伴睡覺的孩子更獨立嗎?
據國外媒體報導,從分開睡到使用嬰兒車,西方國家父母對如何撫養孩子有一些不同尋常的觀點,“孩子在自己的房間裡了嗎?”這是初為父母的年輕夫妻經常要面對的問題,但是與嬰兒分開睡覺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家庭觀念,這並不是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其他地域文化中,許多父母選擇與寶寶同住一個房間,同睡一張床也是很正常的。
這並不是各國年輕父母培養嬰兒的唯一不同之處,從午睡時間計劃、練習睡眠以及嬰兒車生活方式等,不同父母心中的標準育兒法往往完全不同。
通常美國和英國父母被建議至少在嬰兒剛出生6個月裡與嬰兒同住一個房間,但很多人認為這僅是孩子上托兒所之前的一個短暫過渡。在世界上大多數其他國家,嬰兒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更長,2016年研究人員對兒童與父母居住情況進行了分析,這些居住情況涉及兒童與父母(其中之一或者父母倆人)同住一間房屋或是同睡一張床,該研究表明,在亞洲許多國家,兒童與父母同住一間房或同睡一張床的患病率很高,例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兒童與父母同住導致患病率達到70%以上,斯里蘭卡和越南達到80%以上,關於非洲各國共床率的研究並不完整,但該情況非常普遍。
印度班加羅爾市醫生兼育兒顧問Debmita Dutta稱,儘管受西方國家的影響,兒童與父母同床睡眠在印度仍是一個傳統習慣,即使孩子在家庭裡有自己的房間,一個四口之家有三間臥室,兩個孩子和父母各一間,但通常情況下兩個孩子會與父母睡在同一張床上。
她說:“同床是減少嬰兒夜間醒來負擔的一種方法,我的女兒在我們的床邊的搖搖床中睡覺,她可以一直睡到7歲,即使她停止了餵母乳,但女兒還是喜歡和我們睡在同一個房間裡。”
西方國家一些父母開始採用睡眠訓練方法,其中最極端的方法是讓嬰兒自己“哭出來”,這樣可使嬰兒睡眠時間更長一些,父母就能擁有一些寶貴的休息時間,澳大利亞甚至出現政府資助的住宿睡眠學校,家長可以登記,到這裡訓練孩子睡眠。
鼓勵孩子較早獨立生活與典型的西方個人主義文化相一致,因此,在一些人看來,與孩子同床就像向他們妥協,鼓勵他們繼續依賴父母,但像Debmita Dutta這樣的集體主義心態的家長通常不這樣認為,她說:“父母給孩子一些自信和獨立,他們就會和你分開,他們不會永遠跟著你。”
文化因素不僅會影響嬰兒的睡眠地點,還會影響他們何時入睡,以及睡眠時間長短。
東京灣浦安市川醫療中心執行總裁Jun Kohyama和同事研究發現,日本嬰兒出生3個月後通常比亞洲其他國家的嬰兒午睡時間更少,這可能是因為日本認為睡覺是一種懶惰的生活態度,這種成年人的生活觀點在與嬰兒一起生活時,悄然影響著嬰兒的睡眠時間。
同時,Jun Kohyama發現與白種人為主的國家相比,亞洲國家的兒童往往睡得更晚,他認為父母想在晚上花時間陪伴孩子是部分原因,和家人同床共枕是日本的一種文化規範,也可能是導致日本兒童睡覺較晚的原因之一,他說:“對於父母而言,嬰兒就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儘管和英國一樣,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父母和孩子同住一間房屋從而降低嬰兒猝死綜合症(SIDS)的發病率,但該機構警告年輕夫妻不要與嬰兒同床同睡,因為同床同睡會增加患嬰兒猝死綜合症的風險。
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兒科教授拉希米·達斯曾研究過兒童與父母同床睡眠的健康性,他指出,當前缺少關於兒童與父母同床睡眠健康性主題的高質量研究,在沒有吸煙、喝酒等其他危險因素的情況下,兒童與父母同床睡眠是否會增大嬰兒猝死綜合症發病風險呢?目前我們並不知道同床睡眠是否確實增大了嬰兒猝死綜合症的風險。
關於該話題的研究大多來自於高收入國家,在這些國家,兒童與父母同室共寢現象並不常見,但是沿襲兒童與父母同室共寢習俗的低收入國家居民也存在全球較低的嬰兒猝死綜合症發病率。
這似乎不是一個簡單的地理問題:當生活在西方國家的人從其他地方引入這些傳統習俗時,也帶來了較低的嬰兒猝死綜合症發病率,例如:居住在英國的巴基斯坦裔的家庭比英國當地白種人家庭患猝死綜合症的概率更低,儘管家庭中的母親通常與嬰兒同睡一張床。
杜倫大學父母-嬰兒睡眠實驗室主管、人類學教授海倫·鮑爾說:“這種文化習俗與低猝死綜合症發病率有關,在英國布拉德福德市生活的巴基斯坦裔母親有更高的母乳哺養率,並且她們不太可能吸煙、喝酒,如果將嬰兒放在一個單獨房間裡睡覺,導致猝死綜合症發病率的各種因素風險都會降低。”
達斯稱,他希望看到鼓勵父母們與嬰兒同睡,但要注意的是,同床而睡的人不應該吸煙、喝酒,也不應該太肥胖。這也是英國預防嬰幼兒猝死的搖籃曲信託機構向那些希望與嬰兒安全同睡的父母提出的建議。
就像與嬰兒睡在一張床上親密無間一樣,當父母在家里工作時,穿著寶寶裝的嬰兒也會讓父母感到白天他們親密無間。使用背帶抱孩子不是一種新潮流,而是人類自古以來存在的事物,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嬰兒車就開始流行起來,傳統的嬰兒背帶在西方國家某些地區並不常見,在世界其他地區,似乎有許多方式抱孩子,就像不同地域文化對抱孩子的方式存在差異。
即便是不使用吊帶抱孩子的父母也可能注意到抱起孩子和保持與孩子同步移動時,會產生瞬間鎮靜效果,日本理化研究所腦科學中心Kumi Kuroda說:“父母憑直覺知道這種1- 2赫茲之間有節奏運動能促使嬰兒平靜下來。”
當Kumi Kuroda看到之前的研究時,發現相關數據來源於父母的日記而不是實時生理測量,很難發現嬰兒被抱時間和他們哭泣次數之間的任何關聯,於是他開始研究抱嬰兒的生理影響,她說:“我並不贊同之前的研究觀點。”
她研究發現抱著嬰兒會使其心率降低,並減少嬰兒哭泣次數,她說:“後續研究發現不用抱著嬰兒,或者用嬰兒車汽車座椅固定嬰兒,以及抱嬰兒時不用拍撫晃動身體,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能讓嬰兒平靜下來,但是兩者結合起來使嬰兒平靜得更快。”
從生物學角度來講,晝夜與父母密切接觸是嬰兒所期待的,在他們出生前幾個月時間裡,他們需要24小時被餵食,即使嬰兒的生活開始形成晝夜節律,他們的睡眠在夜間逐漸穩定,他們至少在出生一年時間裡經常醒來也是正常的,所以他們期待夜間突然醒來時能看到自己的父母陪伴。
鮑爾說:“嬰兒的生物學特徵在幾百年或者幾千年裡都沒有發生顯著變化,但我們的文化已發生巨大變化,在過去幾十年時間裡,我們對嬰兒和父母育兒方式的期望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但是“夜晚醒來是正常的”這一觀念並不是西方國家年輕父母從家人、朋友和更廣泛文化中獲得的信息,鮑爾說:“我們已形成一種’文化神話’,即嬰兒不應該在半夜醒來。”
事實上,嬰兒半夜醒來對父母的身體帶來嚴重影響,分娩不久的女性出現的睡眠紊亂與產後抑鬱症密切相關,但是鮑爾稱,試圖“修復”嬰兒的睡眠並不能觸及問題的核心,相反,直接支持父母更有可能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
同時,出現情緒抑鬱的父母比情緒正常的父母更容易影響嬰兒的睡眠,鮑爾說:“我們認為應該糾正父母的想法,並且需要支持他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這些問題,目前我和同事結合了嬰兒睡眠信息資源,為年輕父母提供嬰兒睡眠的準確信息。”
上世紀50年代研究觀點認為,嬰兒長大一些“應該”能睡到天亮,該研究發現在倫敦居住的160個嬰兒中,70%嬰兒在3個月大時就開始“睡到天亮”。
研究人員對“一覺到天亮”的定義是:午夜至凌晨5點之間的時段,父母沒有因嬰兒哭鬧或大驚小怪而被吵醒,事實上,這遠不是許多年輕父母所渴望的持續睡眠8小時,並且也不是嬰兒在這段時間內進入深度睡眠。但無論如何,30%嬰兒在該年齡沒有睡得更久,有一半“一覺到天亮”的嬰兒在1歲之後又會半夜醒來。
即使在當今,許多關於嬰兒睡眠的研究也只是針對全球人口中的一個特定群體,鮑爾說:“在過去幾十年裡,很多研究都是針對西方國家的嬰兒。”
毫無疑問,各國不同文化之間在如何照顧嬰兒方式存在差異,但其內部文化理念也有很大差距,在西方國家,並不是每個人都認為讓嬰兒睡在自己房間裡是最理想的,例如:一項調查顯示,意大利父母認為與嬰兒同室共寢是“不友好的”。
個人情況對父母如何照顧孩子方面起著重大作用,每位父母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做事情,Kumi Kuroda說:“所有家庭情況均不相同,存在廣泛的差異性,就我而言,我和四個孩子在一起睡,以適應白天遠離他們的生活,我白天都在工作,如果晚上的時間不能陪伴孩子,那麼對孩子太不公平了,留給他們的時間真的太少了,即使在夜晚,也能很好地與孩子交流,這是真正的親子交流。”
但是Kumi Kuroda指出,人們應該找到適合自己和孩子的育兒方法,而不是過於擔心其他人如何做,我認為父母和嬰兒可以互相適應,就像“探戈跳舞”一樣。
跳出西方國家思維模式的關鍵在於要清醒地認識到嬰兒不是操縱父母生活的,持集體主義觀念的家長Debmita Dutta說:“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不要把嬰兒看成是難以取悅的老闆,他們是來到這個世界上無助的小生命,我們必須悉心呵護他們。”(葉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