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時要看燒傷科、冷到極限會脫衣…關於凍傷的五個“冷知識”
北京再次開啟新一輪大風降溫模式。受強冷空氣影響,28日氣溫大幅回落,白天最高氣溫-2℃,再次降至冰點之下,夜間最低氣溫也下降至-9℃,風寒效應尤其顯著。各大媒體發出緊急提醒:“出行務必做好防風防寒措施!”而行走在路上的人們,心裡也已經在不自覺地念叨著“冷,冷,冷”……
其實,早在2021年1月7日早晨6點前後,北京南郊觀像台氣溫就顯示,北京迎來了半世紀以來最冷的一個早晨,最低氣溫-19.6℃,打破了自1966年以來的氣溫紀錄,創造了歷史新低。
而遠在公元1476年正月十三,明成化十二年,那天的北京城天氣異常寒冷,南郊參加祭祀的皇家儀仗隊和樂官都被凍死了。公元1567年某天,溫度驟降,更是“驟寒如窮冬,至晚大風雪。京城城內九門,凡凍死者一百七十餘人”(《萬曆野獲編補遺》)。
雖然人類現在已經具備了應對寒冷的足夠智慧,但仍要小心地面對酷寒天氣帶來的傷害。據媒體報導,每年俄羅斯都有4.2萬人因戶外醉酒被凍死。在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地,分分鐘潑水成冰,僅僅是皮膚裸露在外,就會有凍裂、凍傷的風險。
面對“凍”引發的傷害,身體如何抉擇?五個關於凍傷的“冷知識”,需要我們去了解。
嚴重凍傷要轉到燒傷科
身體“選擇”放棄它們,是因為要活下去。
手指、腳趾、耳朵、鼻尖,以及男性生殖器官等肢體末端,是凍傷最常見的部位。凍傷最嚴重時,上述部位的機體組織已經壞死,即使不自行脫落,為保障生命,最後的治療也只有截肢。
簡單地說,血管的“熱脹冷縮”是凍傷的根本原因。低溫環境下,肢體末端的血管發生了收縮,供血因此減少,繼而造成了組織缺血缺氧,最終損傷了細胞。
凍傷的程度有輕有重,輕的可自愈,重的要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總地來說,凍傷可以分成以下四個程度:
皮膚表層的局部紅腫,是凍傷最輕的一度,可以自愈;二度凍傷,會傷及皮膚生髮層,將形成水皰,在較長的恢復時間裡會形成痂皮,最終也會留下瘢痕;三度凍傷已經傷及皮下組織,水皰中有出血,皮膚呈現青紫色,壞死組織最終將結成黑色幹痂,幹痂脫落後露出肉芽組織,皮膚恢復後會留有疤痕。四度是最嚴重的凍傷,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甚至骨骼都會壞死,皮膚完全變黑,需要截肢治療。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李軍告訴記者,因凍傷導致皮膚組織的壞死,如果不處理,會繼發細菌感染等情況,危及其他器官組織甚至是生命。為阻斷繼發感染,必要時需要截肢。截肢後,在傷口覆蓋抗生素敷料,經過一段時間,慢慢自愈,形成疤痕。
這一過程與燒傷處理有相似之處,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門月華表示,凍傷程度達到三度四度,尤其是需要截肢手術的情況下,患者將轉診至燒傷科進行下一步治療。
凍到極限會脫衣服
“反常脫衣現象”曾出現在部分凍死案例中,表現為戶外極寒天氣下,人體長時間失溫卻發生的脫衣服行為。部分研究認為這一反常源於下丘腦發出了錯誤指令,讓人在肢體末端凍僵時,將重新湧入血管的血液所帶來的迅速升溫,誤認為是“熱”,由此導致了“反常脫衣”。
其實,“反常脫衣現象”屬於法醫的專業術語,已經超出了凍傷的範疇。
1959年俄羅斯烏拉爾山遇難事件中,9名登山者不幸遭遇暴風雪導致低溫凍死。人們發現他們的屍體都穿著單薄,衣物或多或少地被脫去了。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法醫學研究所1995年發表的論文,分析了1978年至1994年之間69例因致死性低溫引起的死亡案例,其中有17例存在“反常脫衣”現象。
鞋太緊會導致凍傷
不在低溫環境下待太久,就能遠離凍傷嗎?
“往年一周遇到一兩個凍傷患者,今年一天就接診了兩三個”,門月華告訴記者,在1月初北京的大風降溫後,皮膚科接診的凍傷患者比往年都多了一些。
今年1月份,北京大風降溫環境中,因為沒戴帽子出門,約10分鐘就二度凍傷的小朋友耳朵
她講述了幾個印象深刻的案例。一個是大風降溫當天,沒有戴帽子出門,約10分鐘耳朵就二度凍傷的小朋友;另一個是“鞋子不合腳”導致的單側腳趾凍傷。
人的左右腳大小並不完全一樣,那位患者滑雪時所穿的鞋子一隻合適另一隻稍緊,結果鞋緊的那側腳趾發生了凍傷。
由此可知,引發凍傷與低溫環境有關,但低溫卻不是唯一的因素。
凍瘡其實不是凍傷
相比各種程度的凍傷而言,皮膚科在冬季接診凍瘡的情況會更多一些。但是,凍瘡並不屬於凍傷的範疇,因為二者發生的根本原因不同。
門月華介紹說,凍傷是一個急性期的損傷,是血管收縮、血流不到肢體末端造成的局部組織損傷及壞死。凍瘡則是一個慢性的疾病,因為長期的低溫刺激而造成了局部的炎症,但並沒有局部組織的壞死,因此與凍傷的成因是不同的。
凍瘡對機體的損傷程度一般不會太重,只是比較容易復發。即使經過處理,得過凍瘡的患處,也會對冷特別敏感,因而要注意預防和保暖。
最不易凍傷的居然是眼睛
在低溫面前,哪個人體器官最抗凍呢?“血液越豐富的部位就越安全、越抗凍”。李軍告訴記者,人的眼部血管非常豐富,可以說是相對耐寒的身體器官。其實,根據凍傷造成的機體反應,也衍生出了皮膚病的一種治療方式液氮冷凍治療。
液氮的溫度為-196℃,當使用液氮對皮膚局部進行冷凍時,可以迅速殺死病區的細胞,使得病區細胞壞死,並在一定時間內自行脫落,最終使得原來的病區恢復正常狀態。這種方式一般用來治療扁平疣等病毒性皮膚病。
Tips:
如何給身體保溫和復溫
冬季氣溫下降,人們會添衣保暖。溫度平穩下降時,陸續增減衣物即可;但遭遇大風而氣溫驟降,體感溫度就會比室外的氣溫更低。
所謂“體感溫度”,也就是人體所感受到的冷暖程度,溫度、濕度以及風速都會影響體感溫度。其實,在氣溫低的同時,體感溫度的驟降也是發生凍傷的重要因素。兩位受訪專家均提示,這種時刻,為防風防凍防感冒,最好將所有終極保暖裝備配齊:手套、帽子、面罩、口罩和厚襪子等一個都不要少。
同時,所穿的衣物要避免過於緊身,否則同樣容易造成肢體末端因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凍傷。而貼身衣物則要盡量保持乾燥。一旦衣物、鞋襪沾濕,要及時更換乾燥衣物,以免繼續在低溫環境下逗留造成凍傷。
血管的收縮與凍傷甚至凍僵有關,因此,皮膚受損的程度如何在剛發生凍傷時是很難辨別的,一般需要在復溫後再作診斷。所謂“復溫”,就是恢復體溫,這是凍傷急救和治療的主要方法。
如果發現有人凍傷,首先要迅速將傷者轉移到溫暖的室內,小心脫掉覆蓋傷處的衣物,將凍傷處患處浸入38℃-42℃左右的溫水之中,直到受凍部位恢復知覺。如果無法恢復知覺,或者凍傷部位出現發紫、腫脹、疼痛等情況,則需要及時就醫,以免延誤治療導致截肢。
快速復溫時,水溫不能過高,否則會因血管迅速擴張,導致對皮膚組織的二次損傷。有些地方流傳著“用雪搓”“用手搓”的處理方法,也是不科學的,有可能造成新的皮膚損傷。
李軍指出,雪的溫度很低,用雪“復溫”可能對凍傷患處造成第二次低溫傷害。“凍傷時不要搓、不要揉”,門月華也表示,凍傷後皮膚受損,再施加物理壓力的刺激,會使損傷再度加重。如果沒有溫水,也可以用體溫進行複溫,如放在腋下、腹部等體溫較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