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粉絲博主稱其短視頻被抄襲內容雷同究竟是否構成侵權?
一位有著上千萬粉絲的短視頻博主“房琪”近日登上熱搜。起因是她指控另一位短視頻博主與她的多個作品存在“雷同”現象。隨後,關於短視頻“抄襲”的話題引發網友討論。相關短視頻究竟是否侵權?我們又應該如何判斷是誰侵權了誰?
房琪視頻截圖
“大家好,我是房琪。從2019年到2021年,我被一名擁有四百七十多萬粉絲的博主,內容雷同了兩年多。在我發出了質疑之後,這名博主說是我抄襲她。”
1月24日晚,博主房琪在自己的賬號發布了這樣一條視頻。她說道,“作為創作者,今天我不得不發聲。”
這條微博發出後,引起網友廣泛討論,相關話題也被送上熱搜。
從其中呈現的內容看,兩個賬號發布作品相似或雷同的部分涉及選題、發布文案、視頻腳本、拍攝機位等元素。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涉事雙方對於近似、雷同,甚至是“抄襲”的內容,持不同說法。
李曉萱回應視頻截圖
被指“抄襲”的短視頻博主“李曉萱”日前發布視頻回應稱,其中的兩條短視頻“不存在任何抄襲借鑒”。不過她也承認,一些視頻的個別語句確有雷同情況,並將刪除相關視頻。
而短視頻平台方給中新網記者的答復是:經初步評估,相關視頻沒有達到侵權的程度,但確實存在個別台詞雷同和選題撞車的情況。
如何認定侵權?
面對各方不同的說法,大家心里大概都有這樣一個疑惑:什麼樣的短視頻會被認定為侵權?
事實上,北京知識產權法院2020年就曾公佈一批涉短視頻著作權典型案例。
其受理的相關領域案件主要包括這樣幾種侵權類型:一是將他人製作的短視頻提供到網絡上進行傳播;二是利用他人作品通過表演等方式製作短視頻;三是利用他人製作完成的視頻或作品進行重新組合製作短視頻提供到網絡進行傳播。
就此次引起網友討論的相關短視頻作品來看,北京市律協著作權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市中永律師事務所律師王韻,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視頻雖然短,但如果是仿照其他視頻進行再次拍攝,是有可能構成侵權的。
至於如何確定是否侵權,則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王韻告訴記者,“如果整個故事完全一樣,就有可能認定為抄襲;但如果只是個別台詞、片段相同的話,很難說該短視頻構成抄襲。這需要看兩個作品的相似程度有多少。”
房琪視頻截圖
認定短視頻侵權難在哪?
如果拋開具體案例,記者發現,短視頻侵權並非孤例。
隨著短視頻平颱風靡,很多人漸漸有了這樣的感覺:“這個段子我怎麼好像之前刷到過?”
這還真不是錯覺。
去年11月,第三方版權服務機構12426版權監測中心發布的《2020中國網絡短視頻版權監測報告》就顯示,該機構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累計監測到3009.52萬條侵權短視頻。其中,獨家原創作者被侵權率高達92.9%,非獨家作者被侵權率為65.7%。
記者同時了解到,僅在某知名短視頻平台,2020年就下架了64萬餘條知識產權侵權內容,其中打擊治理下線侵權內容29萬餘條。
但認定短視頻侵權並不簡單。
“由於著作權本身是一種基於個性化創作產生的權利,構成短視頻的畫面、文字、音樂等都千變萬化、不盡相同,要判斷是否構成侵權,需用’接觸+實質相似’標准進行判斷。 ”12426版權監測中心主任、冠勇科技創始人吳冠勇告訴中新網記者,從技術上看,這些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而在法律領域,《著作權法》在著作權上規定了“思想與表達二分法”,即法律只保護表達,不保護思想。
王韻坦言,一條短視頻是否構成抄襲、侵權,判斷起來比較複雜。“需要區分思想與表達,判斷哪些是屬於權利方的獨創性表達。”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在互聯網環境中,原創作品被侵權形式多樣、手段隱蔽、內容分散,侵權範圍廣,而權利人自我維權能力弱、侵權線索定位難、訴訟週期長、維權成本高。這些都限制了權利人的維權意願,給原創保護帶來了更多挑戰。
如何保護短視頻原創者?
記者了解到,鑑於一些短視頻是參考還是抄襲,難以形成共識,有平台設置了兩個層次的規則。
具體而言,對於確實侵權的賬號,平台會視其情節的嚴重程度給予不同程度的懲罰,其措施包括:降低推薦權重、下架侵權視頻,封禁賬號等;而針對一些原創度不高、但可能也不構成侵權的作品,在推薦機制上予以限制,以鼓勵原創。
同時,短視頻領域絕非法外之地。
在既往司法實踐中,短視頻已被視作“屬於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加以保護。
2020年4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發布《關於侵害知識產權及不正當競爭案件確定損害賠償問題的指導意見及法定賠償的裁判標準》。其中根據具體情況給出了“短視頻”的基本賠償標準和酌加標準。
此外,將於今年6月起施行的新《著作權法》中,有獨創性的短視頻也將被作為“視聽作品”予以保護。
可預見的是,隨著大家對短視頻領域愈發重視,原創者的權益將得到更好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