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金星在過去10億年裡可能沒有類似地球的活躍板塊構造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結果,金星在過去10億年裡可能沒有類似地球的活躍板塊構造。相反,這顆經常被稱為地球“孿生兄弟”的行星,可能被覆蓋在一個厚厚的外蓋層中。金星仍然是太陽系中最迷人、最神秘的天體之一。儘管它是離地球最近的鄰星,並與我們的家園有許多共同的特徵,但科學家們對它的了解卻相對較少。
這主要是由於金星表面被超濃密的、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層所遮擋。這種大氣層的遮蔽使試圖探索該行星的望遠鏡無法在電磁波譜的可見光部分對其表面進行觀測,而這部分電磁波譜是可以被肉眼看到的。
然而,航天器已經能夠利用無線電波繪製金星表面的地圖,揭示了一個飽受折磨的表面,上面刻有迷人的、有時是熟悉的地理特徵。在這些特徵中,科學家們發現了行星表面的山脊,這些山脊似乎與地球上的構造運動所形成的山脊相似。
在地球上,被稱為岩石圈的堅硬外層被分解成被稱為構造板塊的彎曲部分。這些板塊相對於其他板塊處於不斷運動的狀態,它們的運動是由強大的地下過程所驅動的。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創造了地球表面的地質特徵,如裂縫和山脊。在金星表面發現的類似表面特徵被一些人認為是外星世界在相對較近的地質歷史中也曾有過構造活動的跡象。
新的研究試圖通過分析一次大規模撞擊事件的隕石坑遺跡來接近金星潛在的持續構造活動的問題,這次撞擊事件至今仍在金星飽受折磨的表面留下傷痕。據認為,這個撞擊地點正式名稱為Mead隕石坑,形成於3億年至10億年前,當時一個巨大的撞擊器進入古老的金星大氣層,在行星表面刻下了一道巨大的“疤痕”。現在這個撞擊坑的直徑超過170英里(274公里),並有一組兩個圓形的懸崖狀斷層,這些斷層是在大災變後形成的。
這項研究背後的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建模來重現可能創造Mead隕石坑的過程,以及這些獨特的山脊。早先的研究表明,這些環相對於撞擊坑中心的位置與下面岩石的溫度梯度有關。在這種情況下,溫度梯度本質上是指岩石離地表越遠溫度越高的速度。這可能會影響到隕石坑的形成,因為岩層的溫度是決定其在受到衝擊時如何變形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也決定了上面的火山口將如何形成環狀特徵。
結合計算機模型和環形山盆地中環形山的物理位置,研究小組得出結論:金星的溫度梯度一定很低。這又表明,這顆行星擁有非常厚的岩石圈,而且它很可能不扮演漂移的構造板塊的“主人”。此外,根據研究作者的說法,自環形山創建以來,至多在10億年前,它可能沒有這樣做。
研究小組對其他環形隕石坑的分析也提供了類似的跡象。“這告訴我們,金星在撞擊時很可能有我們所說的靜止蓋層,”布朗大學研究生、新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Evan Bjonnes說。“與地球不同,地球有一個活動的蓋層,有移動的板塊,金星似乎至少在這次撞擊之前一直是一個單板塊星球。”
該論文已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