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最新論文:全球海洋板鰓魚數量減少超過七成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動物學研究論文稱,自1970年以來,全世界的海洋板鰓魚(鯊、鰩、鱝、魟)減少了71%。這項研究還發現,這些海洋物種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正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
該論文指出,海洋物種的滅絕風險主要來自過度捕撈,然而個別物種的減少向來很難測量。雖然之前記錄過全球不同地區的海洋和海岸板鰓魚種群的減少情況,但一直沒有開展過全球性的分析。
論文通訊作者、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內森·帕庫羅(Nathan Pacoureau)和同事估算了從1970年至2018年的18種海洋板鰓魚物種的相對豐度,並評估了全部31個海洋板鰓魚物種的滅絕風險。他們發現,從1970年至2018年,全球海洋板鰓魚豐度下降了71.1%。在這31個海洋物種中,24個物種正瀕臨滅絕;3個鯊魚物種(海洋白鰭鯊、路氏雙髻鯊、無溝雙髻鯊)的減少程度更甚,現已被歸類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名錄中受威脅程度最高的等級——極危物種。
論文作者將這些物種的減少歸咎於捕撈壓力(捕獲的軟骨魚占其全球種群的比例)在這段時期內增加為原來的18倍,強調應立即採取行動防止種群崩潰,他們還特別呼籲各國政府實行捕撈限制,幫助推動物種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