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移動業務要是被賣也是死得其所
這段時間,三星想憑藉Galaxy S21系列重返中國市場,但另一家韓國品牌卻想通過出售業務的方式“重回一流企業” ——據報導,由於LG電子移動部門連續多年虧損,LG正在研究打包出售移動業務的可能性。也有消息指出,LG的智能手機業務將出售給越南集團VinGroup。
如果此項出售計劃能成功通過,LG有可能會成為韓國繼泛泰後,第二家出售手機業務的電子品牌。在爆出出售傳聞後不久,LG電子也在新聞中承認“公司目前不排除任何可能性,正密切研討移動業務的運營方向”,同時LG也表示“目前不排除縮小規模、出售、維持經營等所有可能性”。
換句話說,LG 移動業務的出售,很可能只是時間的問題。
但是,一個誕生於大型集團、背靠眾多產業鏈、曾於三星“平起平坐”的LG手機,怎麼就要被“逐出家門”了呢?
居安不思危的LG
我們先說說LG 的基本盤——韓國。不同於中國手機廠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也不同與日本運營商的強大影響力,韓國的智能手機市場可以說是極為穩定,或者說是死板。
7年前,三星、LG與泛泰(Pantech)三大品牌共佔據了接近85%的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其中三星更是憑藉60%的佔有率“一騎絕塵”,即使是蘋果在韓國市場中也只有不到15%的市場份額。
這過於平緩的市場競爭雖然為三大韓國品牌帶來的豐厚的利潤,但卻無形之中“消磨”了品牌的創新能力。以泛泰為例,這家韓國品牌業務可以說相當單一,除了給AT&T、Verizon 等美國運營商生產定制合約機以外,主營市場就只剩下韓國本土,可以說對手機行業日新月異的發展“完全沒概念”。
這種“躺賺”的日子自然也沒能持續多久,因長期缺失的市場競爭,泛泰已經失去了對數碼科技領域的敏銳感知,並在中國手機品牌爆發後逐漸走向衰弱,最終在2015 年出售,被Optis 與Solid 牽頭的技術集團收購。
雖然LG 不像泛泰沉浸在韓國手機的小市場中,但LG 對手機市場同樣有著錯誤認知——不僅性能比不過三星或一眾國產手機廠商,甚至連LG 引以為豪的屏幕效果也漸漸被國產品牌超越,“品牌特點”這一特性,更是從未在LG 身上體現。
在產品影響力持續走低後,LG 通過業務重組的方式為產品賦予了些許競爭力。但因為對市場的錯誤估計,LG 的“MIX”——Explorer Project 推出的手機劍走偏鋒特立獨行,卻無法依舊無法打動消費者。
多年來的持續虧損也讓LG 移動業務成為集團中少有的虧損“拖油瓶”,截至去年第四季度,LG 移動已虧損5 萬億韓元。在今年2020 Q3 的財報中,LG 移動通訊也是LG 除了汽車業務外唯一虧損的分支。
將市場佔有率僅2% 的移動業務打包出售並體面退場,可能是LG 在水深火熱的全球移動市場中最後的選擇。
拋掉移動業務後的LG
縱觀國際手機市場,像LG 移動這樣長期虧損,成為集團“拖油瓶”的品牌其實還有很多,大家“津津樂道”的索尼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對於索尼集團來說,即使虧損“賣大樓”也要堅持移動業務,這背後其實是索尼數字事業的一盤大棋。
在數字娛樂與互聯網相關領域頗有建樹的索尼認為“未來互聯網的交互與發展注定出現巨大變革,而智能手機很可能會是走向下一代智能通訊的其中一個入口”。索尼之所以不願意放棄移動業務,真正目的是要在互聯網行業變革時保住一個“入口”與背後的生態鏈。
但LG 顯然沒有這樣的顧慮——儘管LG 背後有著龐大的實業集團,但更多的還是聚焦於通訊服務、家電與化工實業。除了為屏幕、電池業務做廣告外,LG 的移動業務並未肩負著“全集團的希望”。既然“可有可無”,那麼將手機業務打包出售,對LG 來說未嘗不是個新機遇。
首先,將移動業務出售意味著可以拋掉LG 集團中一個“包袱”,同時也可以將更多研發力量投放在筆記本等有盈利能力的消費電子業務上。不同於LG 的手機,憑藉獨特的產品定位於出色的競爭能力,LG 在輕薄筆記本行業可謂是拿下了“半壁江山”,著名的LG Gram 更是開創了輕薄筆記本的新時代。
除此之外,將業務打包出售也代表LG 可以拋開手機硬件的限制,專注於屏幕技術的研發。過去幾乎每一代LG 手機屏幕都出現了或大或小的問題,出售手機業務意味著LG 可以專心做屏幕生意,為Apple 與中國品牌“定制”屏幕,甚至有望憑藉其業界地位與其他品牌合作,在手機品牌立項時就參與合作研發,定制出專屬的頂級屏幕。
即使從LG 移動的角度來看,被出售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LG 移動的潛在買家為越南一家綜合集團Vingroup。出售後Vingroup 可以藉助LG 外殼走向國際市場;與韓國市場“風格迥異”的東南亞市場又可以為LG 帶來新的活力。這對雙方都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總結
從LG 移動的經歷不難看出,在中國品牌等更具競爭力的“新玩家”入場後,曾經“偏安一隅”的“安樂窩”已經從全球手機市場中消失。從高端旗艦機型到低價入門手機,每一個市場都存在著激烈的競爭。
一個與消費者“脫節”的品牌,如果不能改變產品策略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打包出售將是他們的最終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