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短缺或出售手機業務轉型智能汽車的遠水難解華為的近渴
傳言四起。先是有消息稱華為將要出售手機業務,出售對象為某市國資委牽頭成立的企業,並且談判已經接近尾聲,近日即將公佈。緊接著路透社發表了一篇更詳細的文章,文中稱,華為正就出售高端智能手機品牌P和Mate系列與上海政府牽頭的公司與財團進行談判,並已經秘密進行了好幾個月。
同時文章提到,根據消息來源判斷,華為還未對出售事宜作出最終決定,談判可能不會成功。
華為目前還是全球第一大通信設備廠商,同時也是全球第二的智能手機廠商。華為旗下的智能手機業務包括P和Mate系列兩大旗艦品牌,還有nova、麥芒和暢享等中低端品牌。值得注意的是,P和Mate系列的主要研發部門就位於上海。
對此消息,華為向品玩回復道:“完全沒有出售手機業務的計劃,華為將堅持打造全球領先的高端智能手機品牌,努力為消費者提供卓越的產品體驗和服務。”
P50撲朔迷離
由於美國的實體清單制裁,華為至今都無法獲得5G手機芯片。依賴於5G手機芯片的智能手機業務發展嚴重受阻,包括建立在智能手機基礎上的華為消費者業務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華為消費者業務以智能手機為主,而在2020年上半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的銷售收入達到2558億元人民幣,超過了華為總營收4540億元人民幣的50%。
在重重壓力之下,2020年11月17日,華為宣布將榮耀品牌分拆出去,獨立發展求生存。榮耀出售之後,華為不再持有新榮耀公司的任何股份。
2021年1月22日,離開華為5個月之後,新榮耀召開獨立後首個公開發布會,並對外表示已經和所有供應商恢復合作,其中包括高通、美光、微軟、英特爾、聯發科等等。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這意味著脫離了華為的新榮耀,沒有了原本華為受到的約束,慢慢找到了一條可繼續前進的道路。
回顧起榮耀出售的過程,可以用“一波三折”來形容。有傳聞在先,華為否認在後,不過還是以出售告終。華為P與Mate系列的命運究竟會如何,如今下定論還為時尚早。
就在一周前,1月21日,據騰訊深網報導,華為內部人士稱,華為還會發布P50、Mate50等後續機型,華為預留了相當一部分芯片給後續機型。但該人士也提到,華為對手機業務的策略基本上是,用有限的芯片無限延長手機業務的生命週期。
換句話說,雖然預留了一部分芯片,但數量並不多。
此前在製裁影響下,華為P40系列僅用了15天時間,銷量輕鬆突破百萬。2020年9月15日後,華為不再有新的芯片入庫,很大程度上製約了新智能手機的生產。
即使此後還要繼續推出P50系列,那麼也不能再重續上一代的成績。在Mate40系列發布會當中,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就曾公開表示,Mate40系列上的麒麟9000可能是最後一代麒麟高端芯片。對於未來撲朔迷離的P50系列來說,穩妥的做法是用更多的4G版本搭配更少的5G版本。
依照該內部人士的說法,華為智能手機業務的生命力期望維持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華為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或將失去優勢。市場調研公司Counterpoint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Q3季度當中,華為以14.7%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二位,第一名為三星,第三四五名分別為小米、蘋果和vivo。
自2020年9月15日之後,一邊是華為降低了智能手機產品更新的頻率,其它廠商按部就班地推出多款新機,一定程度上擠占了華為空出的份額;另一邊則是華為努力拓展其它業務,包括PC和平板、健康領域、智能家居等領域。
遠水難解近渴
華為所面臨的芯片製約問題,涉及到整個中國的半導體產業。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說:“華為今天遇到的困難,不是依托全球化平台在戰略方向上壓上重兵產生突破,而是設計先進芯片。”
技術自主和去美化早已被華為提上了日程。有消息稱,從2020年年中開始,華為就已經開始對相應的產品進行重新設計,主要目的是為了將核心元器件去美化。同時,華為啟動了“南泥灣項目”,意在規避應用美國技術來製造終端產品。
另一邊華為還在加大對產業鏈的投資。華為旗下的“哈勃投資”成立於2019年,經營項目為創業投資業務,主要投資國內的半導體產業。截至2020年年底,華為哈勃投資已經完成了21家半導體企業的投資,包括九同方微電子、鑫耀半導體和思瑞浦等公司,覆蓋半導體設備、材料和EDA(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電子設計自動化)設計等產業鏈重點企業。
華為有意在幫扶國產半導體企業的發展,但這樣的投資在短時間內無法看到效果。遠水止不了近渴,華為手機業務當前所面臨的狀況並不樂觀。
2019年華為正式成立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並在一年之後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規劃到消費者業務當中,相當於提升了智能汽車業務的內部級別。但任正非多次公開表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值得一提的是,有媒體注意到,在任正非簽發的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調整的內部EMT文件末尾,寫道“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年”。
但有消息人士向品玩表示,華為內部的一些研發人員已經向汽車領域轉型,同時他強調目前華為的智能汽車業務並不賺錢。
截至2020年10月31日,華為智慧車載解決方案HiCar已經與150多款車合作,預計2021年預裝超過500萬台車。目前搭載華為鴻蒙系統的華為車載智慧屏已經上市。儘管進度緩慢,但華為智能汽車業務正在緩慢地推進。在這個過程當中,華為將與多家車企進行深度合作,有機會累積到大量的造車經驗。
智能汽車毫無疑問是當下最炙手可熱的領域之一,前有新造車勢力,後有傳統車廠轉型,這塊大蛋糕每個人都有機會分得一口。作為新成立的BU,智能汽車業務在顯然很難在極短時間為華為供血,但如果等到時機成熟之後再轉變方向,或許就會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