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恒河每日向印度洋排放數十億個塑料顆粒
據外媒報導,一組研究塑料流入海洋的科學家發現,南亞最大河流系統的污染數量驚人。科學家們計算得出,恒河及附近的兩條水道每天向印度洋排放多達30億個塑料微粒。這項研究為《國家地理》雜誌Sea to Source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旨在通過調查如何阻止塑料進入海洋來解決塑料污染問題。
去年12月,參與該項目的科學家們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詳細描述了帶標籤塑料瓶能沿著恒河漂流多遠。據了解,這些塑料瓶會被沖刷到數千公里並流向下游的印度洋。
資料圖
作為這項努力的一部分,項目科學家們現在進行了他們所稱的首次恒河沿岸微塑料豐度調查。他們從10個地點收集了水樣,其中60次的採樣則採集了季風前和季風後的水樣
科學家們在普利茅斯大學的一個實驗室里分析了這些樣本,結果發現在季風前採集的樣本中72%含有微塑料,在季風後採集的樣本中這一比例將為62%。據悉,90%以上的塑料都為服裝常用的纖維如人造絲和丙烯酸。
恒河從喜馬拉雅山流出,流經印度和孟加拉國,在孟加拉灣匯入印度洋並跟沿途的雅魯藏布江和梅克納河匯合。研究人員計算得出,這三條合起來是南亞最大的河流,每天向孟加拉灣排放10億至30億微塑料顆粒。這條河流域被描述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流域,擁有超6.55億人依靠它作為水源。
另外,這項研究還提供了一幅圖片,其展示了沿河不同地點是如何受到更多污染的,選擇的地點則為農村、城市、農業、旅遊和宗教地點的混合體。研究結果顯示,在孟加拉國靠近河口的波拉發現的濃度最高,是靠近河流源頭的哈希爾發現的濃度的四倍。
這項研究的論文合著者Richard Thompson教授說道:“我們知道河流是海洋中微塑料的重要來源,但像這樣的信息可以幫助識別微塑料的主要來源和途徑從而為管理干預提供信息。有了這些證據,我們就可以更負責任地使用塑料,在不對環境造成不必要污染的情況下享受塑料帶來的諸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