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評論:規範第三方支付市場是金融監管的必有之舉
中國的非銀行支付市場規模全球第一,我們在金融領域的很多創新做法,都跨越了歐美以往走過的既有路徑,因此,對於央行近日發布的、從市場准入門檻等方面強化對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管的《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徵求意見稿)》,業界並不感到意外。
在發展初期,第三方支付面臨的監管環境是相對寬鬆的,隨之而來的是魚龍混雜、沉渣泛起等亂象,一些機構為灰色交易提供支付手段,甚至淪為洗錢的“綠色通道”,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危害。
我國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領域的範式和速度可謂日新月異。科技和金融迅速融合,科技產品和金融業務邊界越來越模糊,“贏家通吃”等帶來了市場壟斷和不公平競爭。同時,我們的金融監管模式依然以分業監管、機構監管為主,對一些跨市場、跨行業、跨領域的交叉性金融,監管尚存在空白,對非金融機構從事金融的行為監管偏少偏軟,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金融風險隱患。它既考驗監管者的勇氣,也考驗監管者的智慧。
當前,市場各方正在逐漸形成共識:新金融和傳統金融都必須在有效監管環境下才能健康發展,才能更好服務經濟轉型和新發展理念。在此共識之下,規範非銀行支付市場,是金融監管的必有之舉。實際上,監管部門早在2013年就著手研究制定相關草案。今天我們看到的徵求意見稿,在諸多方面作出了重大創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這一過程也充分體現了監管層在處理金融“創新與監管”這對矛盾體時的拿捏水平和治理能力。
我們看到,近來國際上以比特幣為代表的非官方數字貨幣市場暴漲暴跌,導致一些投資者損失慘重。在國內,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領跑全球,一些城市正在有序推進數字貨幣試驗,說明在數字經濟時代提升金融監管能力必須與時俱進。這不僅是我國金融業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為國際金融監管提供“中國實踐”“中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