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10歲:一個文藝中年的“獨裁”
主題為“We Build激發”的2021微信公開課PRO在廣州開講,此時,距離微信“十歲生日”還有兩天。大多數人聽到這個消息的第一反應是翻自己的朋友圈,在“已經10年了嗎?”的感慨中,尋找自己的“黑歷史”,卻發現自己的朋友圈往往從2012年下半年甚至2013年才開始。
是的,我們已經忘了,2011年1月21日微信1.0版本上線時,只會做三件事:快速消息、照片分享、設置頭像。以今日之眼光來看,功能之少不忍直視,不僅與騰訊老將QQ無法同日而語,就連當時已走下坡路的MSN看起來都要比它炫酷很多。
但這或許就是被譽為“中國最好的產品經理”——騰訊高級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想要的,10年前,他在飯否寫下:一個產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變成垃圾產品?
如今,10年過去,微信不再只是騰訊登上移動互聯網的“船票”,作為擁有12億用戶的國民App,它不僅是一個能聊天的社交工具,還是我們的錢包、交通卡、購物和遊戲平台、搜索工具、電子社保卡……
微信與世界的聯繫,慢慢從互不相關的單點到線段,再到彼此相連的六邊形,如今是密集交織的網絡……正如主論壇上到處可見的幾何Logo——點、線、多邊形、網,帶有明顯的科技和極簡美學風格。
微信變成了張小龍絕對想不到的樣子。儘管自己“打臉”,但張小龍慶幸,至少這些複雜的功能依然以最簡單的方式實現。
“連接”“簡單”,這就是張小龍心中的微信10年。
01
10年:一種生活方式的養成
10年,微信到底改變了什麼?從上午的主論壇到晚上的“微信之夜”,微信用一長串數字,為自己的10週年做了一份成績單。
每天,有10.9億用戶打開微信,3.3億用戶進行視頻通話;7.8億用戶進入朋友圈,1.2億用戶發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億張,短視頻1億條;有3.6億用戶讀公眾號文章,4億用戶使用小程序,小程序年交易額同比增長超過100%;微信支付分用戶突破2.4億,每日使用筆數達千萬級,每年為用戶節省超過2000億元;企業微信連接微信用戶數達4億,小遊戲MAU首破5億……
如果“產品經理是離上帝最近的人”,那麼,張小龍便是被上帝選中的產品經理。
從人與人的連接開始,到逐步實現人與內容、人與服務的連接,通過微信小程序、企業微信、微信支付分、視頻號等產品,發展10年的微信,儼然成為數字社會的“底層基礎設施”。
然而,回望微信歷史,張小龍並非一直站在“神壇”上。微信走過的每一步,都在表達一種態度:“你說我是錯的,那你最好證明你是對的。”
朋友圈功能上線時,對於外界鋪天蓋地的評論,張小龍將之歸結為一句話:抄襲path或者instagram,但“他們看不到朋友圈產品形態中有機和精妙之美,看不到這是在ins上做SNS的風險極大之嘗試。”
微信用戶突破10億,張小龍在2019年的微信公開課PRO說,“每天有5億人說我們做得不好,每天還有1億人想教我怎麼做產品。”
試運營的視頻號被媒體不看好,張小龍說,沒事,我們早就總結出來了,微信做的東西,如果一開始都不太被看好,可能還有戲,如果都被看好,反而麻煩。
可以將這種對外界評論的忽視,看作是一個產品經理的“獨裁”,或者是一名文藝中年人對自己初心的堅持,“微信的風格從來都是小團隊先做,不大張旗鼓,但如果做,就一定要做到。”
“如你所知,微信不只是一個聊天工具,如你所見,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2018年,微信開始探索線下生活;2019年,小程序發力,逐漸成為線上線下連接的管道;2020年,“掃一掃”成為最常見的動作。
截至2020年底,微信健康碼服務了超過8億的用戶、超過3億用戶在微信內購買過生鮮蔬果,完成教育、人社、司法、稅務、民政、助殘等數百項政務服務以及尋醫掛號支付購物……微信用了10年,終於應了張小龍在2012年提出的那句slogan,成為人們某種意義上的生活方式。
02
視頻號:輕舟已過萬重山
“微信是人們向數字時代移民最大的單一入口”,始終拒絕智能手機的作家許知遠,直到2013年到伯克利大學做訪問學者時才開始使用微信,這種社交工具給獨在異鄉的許知遠帶來極大的慰藉,但不斷闖入的“叮咚”聲卻讓他焦慮於時間被割裂。
正如其他12億人一樣,最終,許知遠習慣了碎片化信息,直到無所事事的時間被微信填滿,儘管他也曾試圖反抗。
“佔用用戶時長”從來不是張小龍對於微信的追求,恰恰相反,他曾多次表達,希望大家放下手機,與家人、朋友多聚聚,小程序的設計理念也是“用完即走”。然而,可見的現實是,微信的用戶時長數據很久沒漲了。
圖源/安信證券研究中心
安信研報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的微信月使用時長,與2016年的數據基本持平,四年間,儘管略有起伏,但基本都在35小時上下徘徊。
這或許是後來者“圍剿微信”的信心所在,2019年,綠洲、狐友等App的90後產品經理曾試圖挑戰張小龍,基本以失敗告終。
圖源/東方證券
沒有證據表明,張小龍曾將這些挑戰者放在心上,但他在2019年確實開始思考:如何滿足那些新時代新用戶產生的新需求。
視頻是毋庸置疑的風口。視頻化表達正越來越成為普通人的習慣,數據顯示,最近5年,微信用戶每天發送的視頻消息上升33倍,朋友圈視頻發表數上升10倍。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20年3月抖音月活躍用戶數達5.18億,同比增長14.7%,月人均使用時長為1709分鐘(28.5小時)。
圖源/QuestMobile
儘管對於文字、視頻哪一個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答案不置可否,但張小龍同意,從個人表達以及消費程度來說,時代正在往視頻化表達方向發展,“視頻化表達應該是下一個十年內容領域的主題。”
因此,2021年1月19日晚上,1個小時27分鐘的演講中,張小龍用了50分鐘介紹視頻號是個怎樣的產品,以及如何通過一次次迭代,甚至每兩天發布一個版本的“魔鬼速度”,在2020年6月跨過了“生死線”。
這是典型的微信風格,通過產品而非運營的方法,找到事情的撬動點,通過產品能力讓事情運轉起來。
這也是張小龍最擅長的事,尤其是和他的演講比起來。兩個小時內,他喝了好幾次水,這似乎有助於他緩解壓力。
根據張小龍的定義,產品經理應該像上帝一樣建立一個系統,並製定規則,讓群體在系統中自動演化。因此,他用了相當長的時間,介紹視頻號在產品設計時的規則,比如命中率規則:一屏裡的內容條數越多,命中率越低。
命中率是指用戶可能感興趣內容條數的比例。這很容易理解,視頻號上半年內容豐富度不夠,因此採用的是半屏式信息流,使用戶有選擇餘地,下半年,隨著內容質量快速提升,張小龍毫不猶豫地在“關注”和“推薦”標籤下試行視頻號全屏展示的灰度測試,結果證明,全屏後“關注”Tab的人均視頻播放量下降,而“推薦”Tab上升了。這說明“關注”Tab的命中率不夠高,以至於全屏後帶來了輕微的選擇困難。
張小龍預測,未來“關注”“點贊”“推薦”的命中率應該是1:2:10,儘管當下,還是朋友點贊會帶來更高留存率,但未來一定是機器算法“推薦”的內容更符合用戶喜好。
整整一年前,視頻號啟動內測,和外界想像不同,它並非“含著金鑰匙出生”,直至今日,微視依然是騰訊集團最重視的視頻產品。
不過,視頻號已經“輕舟已過萬重山”。儘管被身邊的公關要求不透露具體數字,但張小龍說,視頻號的用戶數量和活躍度已經達到一定量級,邁過了內容產品的“生死線”。
03
“藝文中年”:做一款有靈魂的產品
正如許知遠所言,微信這樣一個影響12億中國人的國民產品,需要有自己的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當然,張小龍算得上一位。
“連接”和“簡單”是張小龍為微信十年總結的兩個關鍵詞,或許是因為這位“藝文中年”(藝文,張小龍喜歡如此表述“文藝”)發現了其中蘊含的共同美學內涵。
在一本名為《微信背後的產品觀》小冊子中,張小龍提出,要做一款有靈魂的產品。他將這種“靈魂”表述為人的多面性:它是有機聯繫的,產品結構是很好的;它是有肌肉的,功能要好用;有產品的氣質,背後是價值觀;反應要敏捷,理性,邏輯清晰,交互合理;談吐要好,對應到人身上,是和諧而不是精神分裂的。
從一開始,微信便要做一個“有氣質”的工具,雖然它的產品經理是個純粹的理工男,卻並不妨礙他成為喬布斯的東方信徒,10年來始終保持著對“less is more”“ think different”的信仰。
張小龍認為,連接是美的,因為世界運行靠萬事萬物的連接而來,基於連接演變的結果也是最豐富的,而微信的終極目標正是連接,連接人、內容、服務,這是屬於微信的“美”,正如此次論壇logo裡那個完美的、立體的、縱橫交織而成的圓。
張小龍認為,簡單是美的、優雅的。儘管微信承載了越來越多的功能,但始終堅持用最簡單的方式實現這些功能。至少,他可以自豪地說,微信使用還和十年前一樣簡單,依然有自己的靈魂、審美、創意、觀念,而不僅僅是數字的奴隸。
這種對產品“小而美”的信仰幾乎貫穿在每個微信新功能的拓展中。
今年主論壇第一次正式將搜一搜推向台前,儘管這已經是一個月活5億的功能。讓搜索“觸手可達”的搜一搜突破了搜索框的限制,在微信裡最常用的聊天場景下打造了一個隨時可被喚起的搜索入口。
用戶只需在輸入框敲下一個#,就可以隨時隨地創建一個搜索入口,比如#天氣,便直接跳出當地的天氣預報。兩人聊天時,如果對內容有任何不解,也可以直接“選詞”點擊搜一搜,邊聊邊搜成為路徑最短的搜索場景,這意味著,用戶再也不用跳出微信,打開另一個搜索工具才能得到答案。
儘管測試下來,搜一搜的結果並不算盡如人意,尤其圖片檢索與常用的搜索工具相差甚遠,但這似乎不妨礙人們慢慢養成在微信中搜索的習慣。畢竟,這是社交過程中,從產生需求到得到答案的最快方式。
張小龍覺得,世人對微信有兩種誤解:一是保守,二是慢。
但其實他推崇《孫子兵法》,行軍打仗要“其徐如林,其疾如風”,“一個問題,如果三天沒想出答案的話,三個月也想不出來,要么三天內找到解決方法,要么放棄,去尋找新的路徑。”視頻號和輸入法便是微信速度的體現,最快的時候,兩天一次版本更新。而且,克制不是保守的近義詞,只是有些事情微信不想做。
04
未來:張小龍的“異想天開”
微信從不為新版本開發布會,但在這次PRO課上,張小龍破天荒地介紹了諸多微信即將發布新版本的功能,有的帶有實驗性,有的聽起來有些無厘頭,還有一些是更遠的設想。
做產品是個驗證想法的過程。儘管張小龍曾說過,對於產品經理的新想法,99%的情況下,只要否定都是對的。但對於自己的“異想天開”,他似乎更願意思考、選擇、實現,並從中體會做產品的樂趣。畢竟,作為微信最大的“產品經理”,他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微信的未來。
視頻號自然是微信下階段最重要的產品,但轉發朋友圈未必是個好主意,畢竟已經有2億人將朋友圈設為“僅三天可見”。於是,張小龍將主意打到了“微信名片”。
視頻號將可以被設置為微信名片,即便你看不到對方的朋友圈,但點擊頭像裡的微信名片卻能看到對方在視頻號裡上傳的最新視頻。但他並沒有解釋,一個不願意開放朋友圈的人,為什麼會願意開放視頻號?
直播將是視頻號後微信發力的下一個方向,張小龍認為,這是普通人能夠參與內容製作的最簡單方式。去年的公開課PRO,張小龍沒出現在現場,而是準備了10多分鐘的視頻,那讓他很有壓力,因為要做很多準備;今年受疫情影響,他的演講通過直播的方式向數百萬觀眾呈現,卻讓他輕鬆許多。
張小龍將直播定義為和微博一樣迅捷的自由表達,與視頻號相比,它更加無門檻和個性化。作為直播的後來者,微信即將放開直播對於第三方的接口,比如電商,現在“附近的直播和人”會更名為“直播和附近”,今年春節還可能會推出直播拜年。
直播同樣將成為個人身份表達的一種,如果說朋友圈是一種人設的經營,那麼當人們越來越少發或者越來越不願意“可見”時,“微信名片”在張小龍設想裡,應該是新的人設呈現,比如他對直播的終極形態想像是,每個人都帶著智能眼鏡直播自己所看到的世界,而他人點開“頭像”,則可以看到“你之所見”,“每個人都是別人的眼睛,別人都可以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看到世界。”
如此帶有濃郁賽博朋克的未來,或許才是熱愛搖滾的張小龍,對於未來微信世界的真正想像。
愛聽搖滾的“藝文中年”,還要把“聽歌”變成“看歌”,他總覺得,除了點唱機,應該有其他可以代表音樂的東西,或者可以和前面直播那樣,你可以看到別人正在聽音樂時眼前的風景。但具體如何實現,張小龍並沒有劇透,只是說非常難,謎底還要到新版本上線才能揭曉。
“狀態”也將可以更改,比如開會中、喝酒中、我今天很鬱悶……張小龍始終認為,社交的本質是找到同類。狀態,就是希望同類人能看到,產生共鳴和共情。有時候,我們可能處於某種情緒狀態中,有想要表達的慾望,但打開朋友圈,卻往往寫幾個字便又刪除,當社會都要求“成年人將自己的崩潰隱藏起來”,那麼你總需要有一個地方可以承接這份情緒,哪怕只是幾個字的狀態。
和上述幾個天馬星空的想法比起來,自研微信輸入法應該是最接地氣、且最受用戶歡迎的改變。儘管沒有明言,但輸入法與隱私洩露、被廣告之間的關係,已是業內熟知的“秘密”。這難以讓人接受,不許看個人聊天記錄是微信“鐵律”,但輸入法卻似乎可以知道一切,而微信對於此後發生的事不具有掌控力。
因此,當同事提出自研輸入法時,張小龍立馬同意了。團隊具有AI機器學習的能力,進展速度也比較快,預計很快微信用戶便可以用上微信自研輸入法,而這將成為“數據不出騰訊”的重要保障之一。
寫到最後,記者打開手機。曾記得,2020年1月時,每日花在微信上的時間平均是3小時,一年後,這個數字變成了5小時,越來越龐大的微信生態,將用戶留在了這個密密麻麻、由連接織就的網中。
有人說,“今天,你要么生活在微信裡,要么生活在別處”。張小龍說,“現在一個產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不變成垃圾產品? ”面對如今功能越來越複雜的微信,張小龍的思考與10年前不再一致。
簡單的微信,已是承載萬物的底層基建,如果終有一天,微信即世界,那還是張小龍的微信嗎?
作者/IT時報記者郝俊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