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日本民眾長壽可能與飲食模式轉變有關
根據老年學研究小組(Gerontology Research Group)的數據,田中力子成為有史以來第三位年滿118歲的人,她也是日本第一位年滿118歲的公民–但可能不是最後一位。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有8萬名百歲老人。
然而與大多數老人不同的是,田中力子非常喜歡可樂和巧克力。長期以來,日本一直是由富裕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醣類消費最低的國家之一。日本人的長壽往往歸功於飲食。然而,認為這個國家通過完全避免西方美食來延長壽命的想法可能過於簡單。事實上,最近的研究表明,日本民眾長壽的關鍵之一可能是日本人的飲食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向西方飲食模式轉變。
日本並非一直是長壽冠軍。在1970年,雖然該國的癌症和心髒病水平相對較低,但它也是經合組織中腦血管死亡頻率最高的國家。但在1970-1990年,日本的腦血管病死亡率已接近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由於心髒病和中風的數字超過了世界水平,日本在長壽排行榜上的排名急速上升。
日本是如何克服其腦血管的困境的?哥本哈根大學的Thomas Truelsen指出,它的一些收穫只是反映了世界各地更好的治療和血壓的降低。然而,另一個原因可能是飲食。日本在此前有長達1200年的“禁肉”歷史,雖然仍然消費相對較少的肉類和乳製品。太多的這些可能是有害的,因為它們含有飽和脂肪酸,這與心臟疾病相關。研究還將吃大量加工過的紅肉與中風的風險加大聯繫在一起。但太少可能也是不明智的,因為它們提供的膽固醇可能是血管壁所需要的。在一項對48000名英國人的研究中,素食者對心髒病有異常的抵抗力,但容易發生中風。
理論上,動物性食物的匱乏可能是造成日本歷史上腦血管死亡率的原因。1960年-2013年,隨著該國中風死亡人數的暴跌,其年肉類攝入量從接近零上升到每人52公斤(美國水平的45%)。東京國立癌症中心的Tsugane Shoichiro說,他的同胞可能需要肉類和奶製品來保持血管的健康。
一些經驗證據支持這一觀點。上世紀90年代的一篇論文發現,日本飲食變化最大的地區,腦血管死亡率下降幅度也最大。另一項研究在1995-2009年追踪了8萬名日本人,結果顯示,吃排骨和奶油最少的人中,腦卒中最為常見。雖然日本腦血管死亡人數的下降可能完全源於其他原因,但這些數據表明,營養的轉變可能有幫助。
另一方面,日本人口的低出生率可能對其經濟增長產生影響。據報導,到2060年。日本60歲以上人口數量將為該國總人口數量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