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不再留戀老牌耳機了?
幾年前選購一款耳機時,很多人想到的是森海塞爾、鐵三角、拜亞動力和歌德,除此之外,還有索尼、BOSE、AKG 等品牌同樣很受歡迎,它們有著數十年的歷史積累和技術沉澱。但在今天,這些老品牌已經很少被人提起,甚至有不少人會感到陌生,相反,發布僅三四年的AirPods 和各大手機廠商的真無線耳機成為了爭相追捧的對象。
這幾年發生了什麼,老牌音頻廠商為什麼被遺忘了?
大人,時代變了
如果你現在去購物網站中搜索耳機,按照銷量排序後,會發現排名靠前的都是手機廠商推出的真無線耳機。它們的外觀配色非常相像,甚至連命名都有固定套路。例如XxxPods、XxxBuds、FreeXxx,最後還要搭配上Air、Pro等後綴詞,之前我就體驗過一款叫作Realme Buds Air Pro的真無線產品,整體表現還不錯,就是命名像個“縫合怪” ,當然這也不難理解,通過命名確實能夠很好的表達出這類產品的共同特點:機身輕盈、體積小巧,最關鍵的是擺脫了線材的束縛。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之前的有線時代,大家對耳機的要求只有音質,如今,我們不僅要去掉這根線,還不能過於降低音質,除此之外,主動降噪也是必須的,通透模式也得安排上,入耳檢測、觸控交互肯定也不能落下,耳機盒最好還要支持無線充電……而傳統音頻廠商在面對這些新要求時,表現的就像一名“偏科生” ,它們過去的積累更多是在音頻方面,而在真無線的功能建立上幾乎是一片空白。相比之下,手機廠商有著強大的供應鏈管控能力,往往能夠拿出最好的真無線解決方案,功能體驗必然更佔優勢。
AirPods Pro 和森海塞爾木饅頭就是很好的例子,大家在談論AirPods Pro 時,總是不由感嘆H1 芯片強大穩定的連接性能,還有降噪模式和通透模式營造的絕佳體驗,而形容音質時,簡簡單單用“白開水”就可以概括。森海塞爾木饅頭則完全相反,它的音質廣受很多HiFi 用戶所喜愛,但牽扯到功能層面的體驗就遜色不少,連接流程繁瑣、多設備切換不方便、甚至不能單耳使用……誰更受消費者歡迎呢,很顯然,銷量是最好的證明,對真無線耳機來說,功能方面的需求佔比確實會更大一些。
森海塞爾面臨的困境,也是傳統音頻廠商共同的問題,空有一身好音質卻找不到用武之處,令人感到遺憾之餘,又有一些無奈,只能說時代變了。
耳機生態正在改變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再把音質作為評判耳機唯一標準,他們還想體驗到更出色的功能,而手機廠商也在慢慢改變著對耳機的定義。
相信現在有不少人會“順著手機選耳機”,這是非常正確的思路,如果你用iPhone,那麼最佳的音頻設備一定是AirPods,如果你用華為,那麼搭配FreeBuds Pro可以獲得最好的體驗,雖然現在帶來的可能只是一個炫酷的彈窗動畫,也可能是獨有的低延時連接,或者是更好的音質,但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一定會有更超前的功能出現,例如AirPods Pro和AirPods Max已經具備了“計算音頻”的概念。
在手機廠商眼裡,耳機最終的應用場景絕不會只局限在聽音樂上,他們所定義的耳機是“可穿戴智能設備”,通過加裝更多傳感器實現強大的功能,從而擴展更具前景的應用場景。就拿AirPods Max 舉例子,這副頭戴耳機內部隱藏有9 個麥克風和9 個傳感器,搭配兩顆H1 芯片,它不僅可以蒐集來自身體的數據,還能對此做出聲音層面的反饋或交互,比如在VR 場景下就可以營造出真實沉浸的聲音體驗。但我相信,這依然只是很淺層的應用,未來一定存在意想不到的使用場景。
由此看來,手機廠商“特殊照顧”自家耳機是合情合理的,不過這無形之中也給傳統音頻廠商立起了一道生態高牆,畢竟傳統音頻廠商不會想這麼多,就算想到了,受限於能力和資源也很難行動,目前來看,它們和手機品牌的差距也許通過一個獨立App 可以勉強追平,但在未來,缺少生態支持的傳統音頻廠商可能會越來越難。
傳統老牌路在何方
在我看來,傳統老牌並不需要與手機廠商強行競爭,它們完全可以走上不同的賽道。
任何領域,任何市場,到達後期成熟階段出現分化是必然現象,擁有強大影像能力的智能手機雖然消滅了卡片相機,但並沒有威脅到專業的單反相機。音頻領域同樣如此,手機廠商可能會奪走大眾市場,但留給專業用戶的一定是更高端、更具價值的小眾市場。
另外,不要忘記聯名,和手機相機的徠卡、蔡司認證一樣,現在越來越多音頻設備也開始聯合老品牌,三星很早就和AKG推出了很多優秀的耳機,國內廠商在OPPO Enco X上也拿出了丹拿調音,前段時間發布的小米11上還有哈曼卡頓認證的揚聲器,不難預測以後這樣的聯名可能會越來越多,畢竟除了對產品本身有提升外,品牌價值也有著很大的魅力。
總而言之,老品牌的出現又離開,事實上每個消費者選擇的結果,我們並不需要刻意去留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