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上最艱難的東山再起新任CEO能否帶領英特爾“浴火重生”?
據報導,英特爾長期受困於公司內部根深蒂固的技術問題,以至於該公司在芯片行業優勢漸失。最近,英特爾從外界聘請來一名新的首席執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這位新高管具有無可挑剔的技術背景。
基辛格是軟件公司VMware的首席執行官。但他曾在英特爾工作三十餘年,外界也一直認為,他是英特爾首席執行官的合適人選。
2000年,基辛格被任命為該公司歷史上的第一任首席技術官。2009年,他曾希望可以晉升首席執行官,未能如願後離開了英特爾。2013年,英特爾曾考慮過請基辛格回來擔任首席執行官;接著在2018年,英特爾再次有意請基辛格回來接管公司,但那一次,他自己拒絕了。
兜兜轉轉一大圈,基辛格最終於本周正式被任命為英特爾首席執行官,接替前一任首席執行官司睿博(Bob Swan)。
司睿博在四年前以財務高管的身份加入英特爾,隨後在2019年接過首席執行官的重擔。美國芯片分析師帕特·莫爾海德(Pat Moorhead)表示,司睿博“雖然接過了一個棘手的任務”,但依舊“表現不俗”。他的成就包括制定出英特爾的發展戰略,從績效不佳的市場(如通信和NAND閃存芯片)上撤退,以及交出表現強勁的財務結果。
但是,司睿博沒能夠解決阻礙英特爾未來產品規劃的技術難題。當芯片股強勢反彈時,該公司股價卻持續疲軟。
而他執掌英特爾期間最大的失敗就是令英特爾丟失了高級芯片製造領域的領先優勢,讓位於了與英特爾有諸多競爭的芯片製造商台積電(TSMC)。
於是,有一些競爭對手(如AMD和英偉達)借用自己與台積電有合作關係這層優勢,積極推進發展新的芯片設計。甚至在許多情況下,這些新產品的性能要優於英特爾的芯片。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在蘋果決定自己設計新的處理器之後,英特爾又失去了為蘋果的Mac系列生產芯片的合同。
種種跡象表明,芯片行業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大型科技公司正在侵蝕英特爾的陣地。
最終,這些問題在本週爆發,促使英特爾“光速”換帥。莫爾海德在談起該公司高層變動時稱:“我認為,這主要歸結於失去耐心的投資者施加的壓力。”
臨危受命面臨難度巨大的挑戰
如今,想讓英特爾重拾往日光輝,新上任的基辛格將面臨三個錯綜複雜的挑戰:
垂直整合商業模式向來是英特爾成功的根源。英特爾的傳統優勢領域在於,為電腦和服務器生產微處理器。但隨著該公司向著優勢領域之外的芯片市場擴張,意味著英特爾將離開核心市場走向新的領域,踏上一片陌生的戰場。基辛格首先需要證明,英特爾可以掌握開展業務的新方式。Garter的分析師艾倫·普利斯特里(Alan Priestley)指出,英特爾的新芯片通常由其他公司工廠生產,而不是由英特爾自己生產。這表明,英特爾只能適應這種“只設計不生產”的模式(也叫“無晶圓廠”模式)。當然,其許多競爭對手也在使用這種模式。
其次,英特爾更深層次的技術問題來自於內部製造的失誤。英特爾原先的優勢主要依賴於率先完善每一代新的製程技術,即用於生產處理器的製造配方,因為芯片製造商將越來越多的晶體管印刷在同一個芯片。但該公司這些年的失誤不斷,再加上去年傳出的重磅消息——其7納米芯片的發佈時間將推遲,讓市場猛然意識到英特爾已經落後台積電約一年的時間,這也是英特爾首次落後於競爭對手。
而英特爾的製造危機恐將使美國在技術高地——半導體製造領域——失去領先優勢。
至此,金融領域也受到了影響。上月,激進投資者丹尼爾·勒布(Daniel Loeb)旗下對沖基金Third Point在收購英特爾10億美元股份並開始擴張之際,開始鼓動英特爾變革。
Third Point敦促英特爾重新考慮其他選擇,包括出售部分收購業務,並拆分設計和製造業務。但是這個建議並未得到長期關注英特爾的分析師和投資者們的支持,英特爾自己對此也鮮有興趣。設計與製造的一體化早已深深根植於該公司的流程和業務模式之中,也是該公司利潤的來源。
業內人士表示,當需求的激增使得競爭對手難以找到足夠的產能時,英特爾的優勢就能得到體現。
第三,基辛格需要找到一種新的模塊化芯片設計方法,將半導體的設計細分為離散的單元,可以更輕鬆地更新設計並將產品的一部分外包給其他製造商。芯片分析師莫爾海德說,在英特爾核心市場上長期處於下風的AMD,用了七年時間才完善出一個模塊化設計。最近,憑藉該模塊化設計,AMD終於得以在性能上超越英特爾。莫爾海德補充說,英特爾也一直在朝同樣的方向努力,但我們尚未看到任何跡象可以表明,英特爾能與AMD旗鼓相當。
時間迫切可迴旋餘地不多了
留給基辛格可轉圜的餘地已經不多了,他很快就要將作出他任職CEO後的第一個重要決定。之前新產品的延期意味著,他需要盡快對2023年上市的關鍵芯片的生產作出決定。
英特爾於13日表示,延期的7納米技術已經取得新的進展,並承諾將在下週透露更多信息。但司睿博先前已經表示,英特爾仍需要將部分核心產品的生產外包給其他製造商。
但外包不會一帆風順。Garter的分析師普利斯特里稱,台積電最先進的製造能力已基本上投入到了蘋果身上,再加上其他訂單量大的客戶,如AMD和高通。這家公司未必有剩餘產能支持英特爾。更何況,台積電也不太可能去建設新的半導體工廠,來純粹地服務英特爾這一個客戶。因此,英特爾也一直在和三星洽談製造合作事宜。
與其他公司合作生產自己的芯片——或者說芯片的一部分,也需要英特爾改變產品設計思路,以便新產品可以在其他公司的製造工廠使用不同的製程“配方”進行生產。然而,英特爾的優勢在於內部設計和製造工藝之間的密切聯繫。與其他公司合作,適應別人的生產工藝,對英特爾來說,這將是一顆難以下嚥的苦果。
不過,一些分析師表示,在做這些決定時,至少基辛格的技術背景會讓他比前任更有優勢。Techpinions分析師本·巴哈林(Ben Bajarin)表示,基辛格“有經驗、有信譽、有技術權威,也受公司的重視,能夠在做出這些艱難的決定後,不會受到員工的質疑和事後批評。”
莫爾海德也表示,基辛格的聲望或許也可以在英特爾人才陸續出走之際,吸引更多工程師加入公司。
華爾街則十分看好這次任命。週三,英特爾的股價大漲7%。但是,從芯片行業的巨大價值變遷來看,擺在基辛格面前的巨大挑戰,也是顯而易見的。他要面對的是科技史上最艱難的東山再起。
五年前,英特爾的市值約為1200億美元,大約相當於台積電、英偉達和AMD這家公司的市值總和。如今,這三家競爭對手的總市值已經飆升至1萬億美元,是英特爾目前市值的四倍左右。對英特爾未來的首席執行官而言,還有什麼更能說明未來挑戰之艱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