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造車的對手應該是法拉利瞄準豪華市場才是出路?
據報導,2014年蘋果啟動了造車項目,自此之後,該公司經歷了很多次錯誤,在2016年至2019年間,該項目裁掉了數百名員工,原因是成本快速膨脹,該公司也改變了其重點,從開發電動汽車變成了開發自動駕駛技術,之後他們又將目標改了回來,希望繼續自主造車。
如果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決定繼續推行這個項目,他將會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如何進入這個以利潤率微薄著稱的市場?
雖然在股市中,特斯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該公司已經展示了缺乏汽車製造經驗所帶來的隱患,例如屢屢出現質量問題、未能實現生產目標等。因此,毫無疑問,蘋果不會自己生產汽車,而是會將生產工作外包給第三方,例如麥格納,此前已經有媒體撰文指出了這一點。
現代汽車似乎也印證了韓國媒體的報導,該公司表示他們正在與蘋果進行對話,但是隨後該公司又撤回了聲明。類似這樣的合作可以幫助蘋果解決之前所遇到的一些零部件問題。
但是對於汽車來說,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一點蘋果在2016年的時候就已經有所了解。如果真的推出蘋果汽車,在第一年內蘋果能賣出多少輛車,誰也說不清楚,因此供應商幾乎沒有動力為蘋果專門提供零部件,畢竟供應商有著大型的穩定客戶,例如大眾這種成熟車企,他們當年可以穩定地賣出1000萬輛汽車。
因此,對於蘋果來說,如果想要造車,那麼與成熟車企達成合作是有意義的做法,當前有5家車企存在與蘋果合作的可能:大眾、雷諾-日產-三菱聯盟、沃爾沃和其中國的母公司吉利、通用汽車,以及現代起亞集團。上述車企都擁有足以促使供應商爭奪合同的電動汽車平台。一些公司還曾表示,願意為其他品牌生產汽車,例如大眾已經與福特達成合作,通用已經與本田達成合作。
儘管如此,雖然與成熟車企合作可以幫助蘋果降低固定成本水平,但是在盈利方面,蘋果依然面臨著挑戰。汽車諮詢公司Car Lab的總裁埃里克·諾貝爾(Eric Noble)表示,與自己生產汽車相比,與合同製造商合作的成本通常要高出10%左右。
而汽車製造領域的利潤率,本就比iPhone低得多。2018年的報導顯示,特斯拉Model 3電動汽車的毛利率在30%左右,而相比之下,蘋果iPhone的毛利率幾乎是其兩倍。
電動汽車最主要的成本來源於電池,由於原材料成本固定,因此電池無法享受規模經濟效益。
在特斯拉Model 3中,電池成本約佔總製造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約為1.3萬美元左右。如果真的如媒體報導的那樣,蘋果可以通過新的電池技術降低其成本,那麼在蘋果看來,生產汽車就會變得非常具有吸引力。
如果能讓電池的成本降低50%,那麼即使蘋果汽車的價格與特斯拉價格相同,其盈利能力也會達到與iPhone幾乎相同的水平。
價格是縮小差距的最顯而易見的方法。蘋果不會生產面向大眾市場的汽車,它一定會是一款豪華汽車,而且其定價很可能會在10萬美元以上,特別是如果這輛車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話,因為這樣的汽車將使用複雜、價格高昂的激光雷達感應器。
理論上,蘋果汽車的定價策略將與iPhone相似,但是實際上,它所針對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消費階層,因此銷售汽車對於蘋果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前,吸塵器製造商戴森也希望能夠造車,但是在意識到其車輛的價格將高達20萬美元以上時,他們放棄了這個計劃。
與戴森相比,蘋果成為真正的汽車製造商的機會更大。在軟件和設計方面,蘋果比現有的車企更有優勢,甚至在電池技術上也更有優勢,儘管這些優勢並不會永遠地持續下去。蘋果最好的戰略,是生產高端汽車,與法拉利成為競爭對手,而不是與菲亞特去爭奪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