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造車,重倉自動駕駛沒有退路
關於百度造車的傳言終於落定。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佈局汽車行業,吉利控股集團將成為新公司的戰略合作夥伴。百度方面表示,汽車公司將獨立於母公司體系,保持自主運營,且目標明確地面向乘用車市場。
出品| 搜狐科技
作者| 宋婉心
編輯| 楊錦搜狐科技從知情人士處進一步了解到,百度將全資控股新公司,吉利提供工程技術支持。
去年12月15日,首次傳出百度造車消息,此後百度股價一路飆升,一個月內上漲67%,百度當前市值748億美元,每股219美元。
為什麼是吉利?
在與吉利確立合作關係之前,百度曾有過多個“緋聞對象”,廣汽集團、一汽集團及威馬都曾出現在“合資成立電動車企業”的報導中。
“吉利的優勢在於整體汽車市場的佈局,從戴姆勒到沃爾沃,它的盤子很大。”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搜狐科技。據悉,2020年吉利汽車的累計銷量約為132萬台,自2017年以來已經連續四年位列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榜單第一。
吉利作為一家自主品牌,自身也很早開啟了智能化技術落地。據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5年吉利就實現了中國品牌高級輔助駕駛(ADAS)零突破。2017年5月,吉利發布G-Pilot智能駕駛四步走戰略,並表示將在2020年後實現高度自動駕駛。
而值得注意的是,百度在此次合作公告中表示,新車將基於吉利最新研發的純電動架構——SEA浩瀚智能進化體驗架構展開。“這個平台很關鍵,相當於一系列Tier1、2、3,凡是吉利能用的,百度都能用。”前述業內人士表示。
據介紹,SEA浩瀚架構主要特徵是通過硬件層、系統層、生態層的整合,構建“無限互動延展的未來出行服務體系”。吉利控股在去年的發布會上曾表示,浩瀚SEA架構向行業戰略合作夥伴開放,當時已被7個品牌採用。
去年9月23日,吉利發布SEA浩瀚架構及平台下的第一款概念車zero concept,有行業人士表示,從這場發布會可以看出,吉利認同了造車新勢力的大部分玩法。
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吉利汽車集團CEO、總裁安聰慧曾在發布會後接受采訪時表示,吉利汽車現有的CMA等架構,都會重點發展節能汽車,“不會放棄在節能車的發展”,而相比之下,浩瀚架構是吉利汽車面對特斯拉等純電智能品牌的崛起,所做的搶先一步的舉措。
歷時4年,耗資超180億元,吉利的“王牌”浩瀚架構擁有全球最大帶寬,作為一個純粹新能源架構,浩瀚涵蓋了1800-3300mm的軸距,覆蓋A級車到E級車的全部規格,包括轎車,SUV,MPV,旅行車、跑車、皮卡等全部車身造型。且在該架構之下,軟件開發週期可以縮短50%,為全球最高效。
百度的自動駕駛及人工智能技術積累多年,吉利的浩瀚架構恰好補齊了造車的最後一塊拼圖。
此外,吉利和百度的合作也早有淵源。早在2019年7月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主論壇期間,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與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共同宣布,吉利控股與百度就智能網聯、智能駕駛、智能家居、電子商務領域達成戰略合作。從吉利博越PRO開始,吉利將全面搭載融合小度車載交互系統的GKUI19。
去年9月,吉利領克的智能車機大幅換新,語音交互方面百度的小度代替了原本的科大訊飛,車載導航也從之前的高德地圖換成了百度地圖。同年10月底,吉利旗下的億咖通科技宣布,獲得13億人民幣的A輪融資,由百度領投、海納亞洲創投跟投。
重倉自動駕駛沒有退路
百度進軍智能汽車領域已有八年時間,期間,從自動駕駛、車聯網到智能座艙等領域,百度均有佈局,迄今為止百度Apollo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開放平台,百度自動駕駛套件則更迭至第五代。
而這也意味著,自動駕駛經歷十年時間,市場上主要玩家的角色已經基本成型,競爭格局已基本穩定,互聯網巨頭、主機廠及技術公司各佔一方。但智能電動車對眾多企業來說,依舊是一條性感的賽道。除了造車新勢力們,特斯拉、蘋果、華為都持續盯緊,將是百度未來的勁敵。
從行業來看,在人工智能和5G發展來到提速拐點之時,智能電動車是AI芯片、AI算法、自動駕駛系統等技術最直接的應用技術載體。在自動駕駛技術已經演化到一定程度,技術成長天花板越來越近的情況下,基於沉澱的技術要落地,需要硬件抓手走向大眾市場的邏輯,“造車”恐怕是任何一家自動駕駛公司都不想放棄的。
資深汽車行業人士余建約指出,在2021年,絕大多數車企都將會公佈自己實現L4級自動駕駛的路線圖,大多數公司希望在2022年-2025年之前實現L4級別的自動駕駛。而對於百度來說,八年以來,公司一直重倉人工智能這項前期投入巨大的技術,某種程度上說,百度也已經沒有退路。
與百度確認入局造車幾乎同時,蘋果公司也被傳出將於今年發布首款汽車產品。而據外媒報導的最新消息是,現代汽車和蘋果公司計劃在今年3 月份簽署一項關於電動化的自動駕駛汽車的合作協議,並有望最早於2024 年在美國開始生產,測試版則可能會在2022年發布。
關於蘋果造車的消息可以追溯到2014年,當年蘋果啟動了造車項目,自此之後,公司經歷了很多次試錯。在2016年至2019年間,該項目裁掉了數百名員工,原因是成本快速膨脹,隨後蘋果改變了其重點,從開發電動汽車變成了開發自動駕駛技術,但之後他們又將目標改了回來,希望繼續自主造車。
蘋果和百度的入局動作並非沒有原因,剛過去的2020年無疑是“造車新勢力”的分水嶺。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先後上市,加上2018年上市的蔚來汽車,成為國產造車新勢力三巨頭。而作為造車新勢力的“元老級人物”,特斯拉創始人及CEO馬斯克,更是在前不久身價超越亞馬遜貝索斯成為全球新首富。
而互聯網公司們對造車觀望已久。如阿里、騰訊,以給予車載系統的方式與車企展開深入合作,也有如此前的蘋果,更多只是通過映射方案將手機生態導入車內。
其中也不乏很多互聯網公司表態“絕不造車”。但隨著市場環境和投資環境的轉變,當造車新勢力在資本端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手握用戶資源的互聯網公司顯然坐不住了,親自下場是打破“技術供應商”角色局限的必然選擇。百度和蘋果僅僅只是互聯網造車熱潮的開始。
不過,造車新勢力如今已經在市場上割據一方,百度此時入局不會沒有競爭壓力。此外,造車的品控、功能故障等問題是都前人都踩過的坑,百度也要一一克服。一位汽車行業資深從業者鄭迅表示,(百度和吉利造車)想做好不容易,但對兩家公司在二級市場的表現,有巨大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