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稱機器人能對另一個機器人表現出“同理心”
機器人可以攀爬崎嶇的地形,幫助人類保持社會距離協議,甚至可以旁若無人地跳舞。現在,研究人員發現它們可能會表現出“同理心”的閃光點。週一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上的一項來自哥倫比亞工程公司的新研究顯示,一個機器人已經學會瞭如何根據幾個視頻幀來預測其夥伴機器人的未來行動。
“我們的研究結果開始證明機器人如何從另一個機器人的角度看世界,”主要研究作者Boyuan Chen在一份聲明中說。
研究人員將一個機器人放在一個大約3×2英尺大小的遊戲圈中。研究人員對機器人進行編程,使其找到並向其視野中的任何綠色圓圈移動。有時,機器人會在其攝像頭視野中看到一個綠色圓圈,並直接向它移動。其他時候,綠色圓圈會被一個高大的紅色盒子擋住視線,所以機器人會向不同的綠色圓圈移動,或者根本不移動。
在觀察對方機器人移動了兩個小時後,觀察機器人可以預知對方機器人的路徑。在不同的情況下,觀察機器人最終能夠預測對方機器人100次中的98次路徑。
“觀察者能夠設身處地為夥伴著想,可以說,在沒有人引導的情況下,就能理解夥伴是否能從自己的有利位置看到綠圈,這或許是一種原始的同理心。”Boyuan Chen說。
雖然該研究的研究人員預計觀察者機器人會學會對被試機器人的行為進行預測,但他們並沒有預料到觀察者機器人在只有幾秒鐘的視頻作為線索的情況下,能如此準確地預測對方機器人未來的動作。
雖然這項研究中的機器人所表現出的行為顯然遠不如人類複雜,但研究人員認為,它們可能是賦予機器人“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的開始。
“心智理論”是一種成功的社會互動的基礎理論。該理論認為,在3歲時,人類開始更好地理解其他人類有不同的需求和行為。這一理論也是人類理解複雜的社會互動,如合作、競爭、同理心和欺騙的必要條件。
哥倫比亞大學機械工程教授、該研究的共同作者Hod Lipson表示,該團隊的研究結果也提出了一些倫理問題。雖然機器人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有用,但可能有一天它們會學會預測人類如何思考,也可能學會操縱這些想法。
“我們認識到,機器人不會長期保持被動的指令跟隨,”Lipson說。“就像其他形式的先進人工智能一樣,我們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夠幫助控制這種技術,以便我們都能從中受益。”
這項研究是在哥倫比亞工程公司的創意機器實驗室進行的,是一項更大努力的一部分,目的是讓機器人有能力僅通過視覺觀察來理解和預測其他機器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