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軌道器去“加班”的燃料是來自哪裡?官方揭秘
2020年12月17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而嫦娥五號軌道器卻並未停歇,馬不停蹄的飛往“日地拉格朗日L1點”進行環繞飛行並開展探測試驗,算是給自己“加了個班”。
當然,讓嫦娥五號軌道器“加班”可不是這麼容易,“加班費”是千萬不能少的,有足夠的燃料才能驅動軌道器前往距離地球約150萬公里外的“日地拉格朗日L1點”,那麼這些燃料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對此,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進行了說明。因為此次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極高入軌精度,大大減少了軌道器的地月軌道修正次數,所以軌道修正的推進劑實際僅消耗了原計劃的0.3%,還餘下200多公斤推進劑。
▲嫦娥五號月地轉移軌道示意圖(圖片來自國家航天局)
由於地月距離在不斷變化,因此軌道設計可以說是火箭核心參數的基因和靈魂,而此次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近乎完美的飛行軌道設計離不開以下兩點:
一是確定發射區間。理想的發射軌道是星箭分離後,嫦娥五號可以直接“滑”到近月點後再點火制動,達到節省推進劑并快速到達月球的目的。
為此,專家們通過做足了功課,例如每年365天中確定哪幾天、每天1440分鐘中確定哪幾分鐘、探測器分離後的太陽能板光照角度、通訊天線指向、綜合地球陰影、月面採樣光照、返回器測控等,才確定了最終的發射區間。
二是軌道優選。通常情況下,一枚火箭有一條軌道就夠了,但由於要克服颱風過境影響和提升故障適應性,此次探月工程三期對火箭發射概率和發射窗口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此,專家海選出的發射窗口被精確切割成一個個小窗口,每個小窗口設計相應發射軌道進行優選,發射當天這些軌道中選擇一條最符合實際情況的最佳線路,最終確認了2020年11月24、25日的奔月多軌道設計。
此外,設計人員依托高精度地月轉移多天體飛行力學模型算法,綜合發射軌道設計參數影響規律,直接根據嫦娥五號期望的目標軌道參數,優化火箭飛行程序,改變入軌點位置。
正是綜合了以上多種因素,嫦娥五號踏上奔月旅程後才能大大減少軌道修正次數,省出了“加班”燃料。
據了解,嫦娥五號軌道器此次拓展任務目標包括:驗證地球—日地L1點轉移軌道的設計與控制技術;在日地L1點附近開展長期探測,驗證L1點環繞軌道設計與控制技術;對日地L1點附近光照、輻照等環境進行檢測,驗證相關分系統的適應能力;擇機開展日凌期間探測器與地面的測控通信試驗;日地L1點探測試驗後,將根據軌道器狀態和約束條件等情況。
拉格朗日點是指受兩大物體引力作用下,能夠使小物體穩定的點,小物體相對於兩大物體基本保持靜止。日地L1點,位於太陽與地球的連線之間,是放置太陽觀測站的最佳位置。在那裡,航天器永遠不會被地球或者月球遮擋,可以不間斷地觀測太陽,或者觀測地球向陽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