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在另一顆星球上培育轉基因生物嗎?
據國外媒體報導,2020年早些時候,一支研究小組提出,我們應該先在火星傳播地球微生物,以培育適合人類生存的氣候,這一建議引起科學界的轟動。但該觀點不會被“反污染”學派人士接納,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僅是他們從未聽過的一個模糊的理論爭議。但是考慮到未來人類的後代可能移居到火星,延伸人類文明發展,在人類殖民火星之前進行此類科學探討是至關重要的。
為此,專家就兩個問題展開深入分析,第一個問題是:我們能否在另一顆星球上培育轉基因生物?第二個問題是:我們是否應該這樣做?
凱瑟琳·丹寧,美國紐約大學人類學副教授,她擅長研究太空探索的社會和倫理方面等。
“部分商業太空公司大力倡導太空探索,例如:埃隆·馬斯克或者傑夫·貝佐斯等商業太空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們指出,我們應當在太空中做X計劃或者Y任務……事實上,他們是在使用傳統說辭,鼓勵聽眾認為我們是他們太空計劃的參與者。”
我們可能這樣做;我們也可能不應該這樣做……但首先,我們有必要問:誰是“我們”?
討論太空探索和未來人類發展經常會涉及一個修辭上的“我們”,這包括“全人類”或者“我們地球物種”,但現在是時候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太空探索了。人類在太空中微不足道,在可預見的未來,只有極少數人有能力發射太空飛船或者展開太空計劃,也只有極少數人有能力修改其他生物的基因。很明顯,那一小部分人研發和升級這些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充分利用它們。
部分商業太空公司大力倡導太空探索,例如:埃隆·馬斯克或者傑夫·貝佐斯等商業太空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們指出,我們應當在太空中做X計劃或者Y任務……事實上,他們是在使用傳統說辭,鼓勵聽眾認為我們是他們太空計劃的參與者。現在,在多邊主義搖搖欲墜或者崩潰之際,明確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商業行為能力正在加速發展,單邊行動的可能性也在逐漸增強。人們對太空有各種不同興趣,有多種意識形態和能力,而不是“我們”單一的探索目標。
從理論上講,部分人可以將轉基因生物帶到另一顆星球,但完全實現地球化是不太可能的,並不是所有地球生物都能在其他星球存活下來,然而有一些生物卻擁有頑強的生命力。人類技術還不能實現宇宙飛船到達太陽系之外的多數行星,但從理論上講,攜帶著休眠微生物載荷到達系外行星是可行的。就目前而言,最有可能實現的目標是太陽系的行星和衛星。
人類應當在太陽系某顆星球上種植轉基因農作物嗎?至少目前還沒有實現,理由之一:很多人認為這樣做違背了《外層空間條約》;理由之二:很可能某些地外星球已有生命,最好先找到它們,進行徹底研究分析;理由之三:也許其他星球具有內在價值,不論是否存在活躍生命跡象,至少值得考慮這樣做。
人類是否應該在遙遠的系外行星上種植轉基因農作物?答案很明確:不會!回答如此明確是因為存在一種令人不安的不對稱性:首先將有效負載的微型探測器發送到一顆系外行星可能比徹底研究該系外行星更快、更容易,此外,人類不會短期內到達該系外行星。
約翰·魯梅爾,搜尋地外文明研究所資深科學家。
“但我不能保證這些星球適宜轉基因生物存活,也有可能地球生物會快速佔領該星球,吞噬該星球的所有礦物質,之後出現大規模死亡,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將是非常令人討厭,並且毫無意義。”
以火星、木衛二和土衛二為例,它們都在厚厚的冰層之下隱藏著水(有的星球會以羽流形式噴發出來),我們也許可以改造一種地球生物,或者一系列生物,讓它們在該星球生存一段時間。但我不能保證這些星球適宜轉基因生物存活,也有可能地球生物會快速佔領該星球,吞噬該星球的所有礦物質,之後出現大規模死亡,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將是非常令人討厭,並且毫無意義。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可能該星球原有生物會吞噬這些“轉基因食物”,然後釋放出甲烷氣體,目前我們還沒有充足的知識能在任何地外星球上對轉基因生物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事實上,我們不需要因為一些微生物學家掌握最新技術而失去耐心探索地外生命,我們在進行太空探索的過程中無法走捷徑,否則就會失去科學探索的真實意義。同時,在地外星球培育轉基因生物很可能對最佳探索區域造成污染。
德克·舒爾茨·馬庫奇,德國柏林科技大學宜居行星理論專家、天體生物學教授,《宇宙動物園:星球上的複雜生命》一書的合著作者。
“即便從技術上我們能做到,我也不認為應該這樣做,我們應當採納一種以人為中心的策略方法,相反,我們應該積極嘗試探索其他行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多樣性。”
我認為我們當前還不需要在地外星球培育轉基因生物,這從兩個方面來說。客觀地講,我們對其他行星的環境條件並不了解,我們也不知道如何優化有機生物的遺傳密碼,使其適宜外星環境茁壯成長。就我而言,在不久的將來,唯一有可能實現該目標的星球就是火星,在太陽系所有行星和衛星當中,我們對火星的了解最多。
即便從技術上我們能做到,我也不認為應該這樣做,我們應當採納一種以人為中心的策略方法,相反,我們應該積極嘗試探索其他行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多樣性。對於火星而言,這意味著探索是否存在原生生命(包括微生物),如果存在,研究它與地球生命有何不同,即使它們擁有共同起源,在不同行星環境中進化仍然會導致重大有機體突變。
火星(以及任何其他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或者衛星)擁有許多可能孕育生命的微環境,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特別是考慮到我們當前對宇宙生命認知的匱乏,畢竟我們僅知道地球生命形式,要證明火星上根本沒有原生生命是幾乎不可能的。只要不排除原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在火星或者任何其他星球上培育轉基因生物都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們發現一顆宜居星球,並且確定該星球未發現任何生命跡象,這個問題就變得更難回答了,在該情況下,我們可以考慮培育轉基因生物,但伴隨著人類深入探索,相信不久會在宜居星球上發現某些未知神秘生命形式。
納撒尼爾·斯澤維茲克,英國諾丁漢大學太空生物學名譽教授。
“如果我們不想對微生物進行消毒或者故意將微生物送到其他星球,這是很容易做到的。”
事實上,我們可以在地外星球培育轉基因生物,目前我們可以讓機器人在其他星球登陸,首先對機器人進行消毒,防止地球微生物意外污染其他星球,如果我們不想對微生物進行消毒或者故意將微生物送到其他星球,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同樣地,地球上的實驗室也經常製造和使用轉基因微觀生命形式,因此,將轉基因微生物送到其他星球上也相對容易實現。
我們是否需要在地外星球培育轉基因生物?是比較難回答的問題,誰將從中受益,誰會受到損失?利大於弊嗎?如果這樣做是為了允許人類在另一顆星球定居,那麼潛在的全部人類都將受益,而那些想要/需要研究星球屬性的行星科學實驗將受益不大,但如果這樣做是為了少數人獲得商業經濟利益,其產生的外星球污染等不利因素是否會大於其科學價值?
貝圖爾·卡查爾,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天文學副教授。
“據我們所知,即使再多的基因工程支持也不能確保陸地生物在冰凍溫度和極端土壤氧化條件下生存,例如火星環境。”
在地外星球上培育轉基因生物主要取決於該星球,以當前人類的技術,在太陽系之外的行星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如果這樣的候選行星在我們太陽系,例如火星,或許可以培育轉基因生物。但這將產生新的問題:你願意提供多長時間、多少技術援助,在地外星球上建造一個宜居空間?這些轉基因生物很可能在其生存範圍內受到嚴格限制,據我們所知,即使再多的基因工程支持也不能確保陸地生物在冰凍溫度和極端土壤氧化條件下生存,例如火星環境。
土衛二和木衛二的地下海洋世界可能具備培育轉基因生物的條件,但當前科學家還沒有確定這些衛星具體的生命宜居性,而且很難預測在幾千米厚的冰層,這些生物如何被送到冰層之下。
話雖如此,轉基因生物將在不同環境下不斷進化,可使我們深入理解地球生物的極限性。(葉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