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畸形加班屢上熱搜,這事真得好好聊聊
最近,年輕上班族猝死的新聞屢上熱搜。加之此前網絡熱議的“996”“007”等熱詞,上班族長期畸形加班問題正越來越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但不可否認,一些企業還是把畸形加班、超時工作簡單等同於奮鬥。某些企業老闆認為中國的年輕人能擁有“996”等高強度工作機會是一種“福報”;也有企業主輕描淡寫地說這不算什麼,“715”“007”也很常見。
明目張膽地違反《勞動法》還堂而皇之地拿出來炫耀,這在打工一族尤其是年輕勞動者中引發強烈反彈,甚至某種程度上會加劇勞資關係的緊張與對立。
幾年前,《感覺身體被掏空》因精準吐槽上班族畸形加班壓力,刷爆朋友圈。歌裡唱道:“有一個老闆叫大衛,下午六點出現,眼神恰似黑背,手裡端著一壺熱騰騰的咖啡,嘿嘿嘿我們要不要來開個會……”
2020年,“內捲”“打工人”等名列年度熱詞,可見,這種社會心態由來已久。此前,島叔在文章中提過,中國要用幾十年赶超發達國家的兩三百年,無疑需要勤奮努力、奮發向上。在互聯網行業“996”蔚為大觀之前,基建、製造等行業超時勞動是常見現象,眾多企業靠這種“拼”完成了原始積累。
但也應當看到,這種“拼”的背後,是極力削減人力成本、追求最大產出而忽視人性化管理。不止互聯網,其它一些行業也未逃過“以加班換產出”的魔咒,“過勞死”對像從體力勞動者逐漸轉向腦力勞動者,且呈現出年輕化、低齡化趨勢——
2020年11月,37歲財通基金量化投資部負責人徐某突然離世,金融行業的工作強度和高壓力引發關注;
2016年6月,南方醫科大學附屬醫生金某於醫院宿舍逝世,年僅45歲,同事稱金醫生離世前兩天仍從清早工作到晚10時許;
2017年6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內,25歲的麻醉科規培住院醫生陳某被發現猝死醫院宿舍內。其生前發過一條朋友圈,在連續長時間工作後感嘆:還活著真好。
2016年6月,天涯社區副主編金某在北京地鐵站台上突發腦溢血不幸去世。同事們說他工作太拼,長期加班熬夜,看似身體強壯,實已積勞成疾……
在《工作致死》一書中,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杰弗瑞·費弗發現,工作是導致人們死亡的第五大原因,高於腎病和阿爾茨海默症。他估計,全球每年由於工作壓力致死的人數高達100萬。
幾年前,在《小康》雜誌的一項調查中,面對“影響中國人休閒滿意度的最主要因素”的問題,多數受訪者的回答是“忙,沒心思休閒”。
以犧牲勞動者權益換發展的模式無疑是粗放的,不可持續。應該說,整個社會已經為這種粗放式發展模式付出了不小代價,包括勞動者個體的亞健康、慢性病和心理問題,以及年輕人中滋生的“喪”文化、結婚生子意願降低、社交減少等。
但問題是,畸形的“加班文化”屢屢引發廣泛吐槽,都知道不合理不合法,卻為何仍在一些單位和企業難有實質性改觀?
這與社會的發展階段與競爭壓力有關。一方面,人們普遍面臨房子、教育、醫療等壓力,被焦慮驅動著向前奔跑,每個人都生怕掉隊;另一方面,人口眾多、教育質量提升固然帶來紅利,但也帶來激烈的內部競爭。你不干,有的是人幹;你不加班,有的是人肯加班——無論是技術密集型還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不少人都有這種心理。
坊間無奈調侃
但“鍋”又不能僅甩給社會。在微觀層面,不少公司管理效率低下、創新模式欠缺也會加劇勞動時長。有專家認為,“目前國內許多企業仍是’汗水型’經濟,靠創新技術獲取利潤的份額並不大,這種情況下只能靠拼汗水與勞動時間來賺錢”,所以,“當你以低成本和速度參與競爭時,就只剩一種文化能夠取得成功,那就是全天候文化”。
這還跟法律“牙齒”不夠鋒利有關。勞動者權益保護並非新鮮話題,但法定加班費、工傷賠償、離職補償等,在實踐中經常產生糾紛。當個體勞動者面對金錢、法律、人力等資源都遠超自己的企業,若無強有力的勞動權益保障公權力介入,維權成本和難度可想而知。
這種困境何嘗不是一頭“灰犀牛”?它的身影出現在草原深處,很多人都覺得威脅尚遠,沒必要防範;但若視而不見,等這頭灰犀牛狂奔而來,踏出碾壓式的腳步,為時已晚。
因此,每一次出現“拿命掙錢”的悲劇不應只有熱議,還應有實際行動去改變。畸形加班不該被冠以“奮鬥”的名號。正如新華社評論所言,“讓勞動者超時工作、透支健康,是違法操作,是對奮鬥精神的背離。加強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讓追夢人健康地奔跑,讓企業發展更有溫度,才是奮鬥該有的樣子。”
文/明日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