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論:P2P清零代價巨大現金貸要引以為鑑
近日,銀保監會首席律師劉福壽透露,互聯網金融風險大幅壓降,全國運營的P2P網貸機構,由高峰時期的約5000家,已在今年11月中旬完全歸零。P2P清零的消息,讓這場曾經席捲全國、引發巨大風險的互聯網金融事件再度引發熱議。往者不諫,來者可追,如何防範類似現象重演,才是重中之重。
P2P興起於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場化進入深水區與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代,在監管層對金融創新的疏忽、民間借貸線上化等作用下,應運而生。作為傳統金融的補充和民間借貸的一種形式,P2P理論上對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忽略的長尾客戶有益。不過從一開始,P2P就背離了純信息中介的定位,集體信用中介化,普遍對投資者剛性兌付,一旦壞賬超預期,結局就是倒閉或跑路。更致命的是,P2P吸收的資金主要來自社會公眾,導致數千億元的資金窟窿由廣大投資者承擔,甚至發生部分投資者因損失過多出現的惡性事件。
P2P雖然清零了,但留下的教訓值得認真吸取。目前來看,近年日漸興盛的現金貸行業與之類似,且兩者同屬互聯網時代的金融創新。11月初被叫停上市的螞蟻集團,佔比超過60%的業務就是以藉唄、花唄為載體的現金貸,規模達2萬億元,也是螞蟻想像空間之處,其估值一度達到2萬億元。
不防對二者進行一個對比。借貸對像上,P2P以小微企業和個人為主,現金貸則主要針對個人,均為銀行忽略、資信較差的長尾客戶;資金來源方向,現金貸主要來自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P2P則是個人,看似前者抗風險能力強,但一旦出現大面積壞賬,則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現金貸對象主要是收入較低的年輕人,他們普遍自製力偏低,很容易受到消費主義思維影響,一朝通過借貸順利實現消費慾望,他日很可能會陷入無窮的借貸還貸惡性循環。據機構調查,中國使用消費貸款的人群中近半數是90後,在亞洲同齡人中排第一。雖然貸款的路徑、目的各不相同,但結局異曲同工:要么忍辱負重耗費時間精力償還高息貸款,要么拆東牆補西牆四處借貸導致個人信用破產由父母親人接盤。
這從現金貸的利息可見一斑。招銀國際證券今年8月推出的一份報告中,螞蟻金服、京東、度小滿、微眾銀行這些互聯網巨頭的年利率在18%~24%之間,覆蓋了大概2.4億借款人;360金融、樂信、趣店等網貸平台的年利率則在24%~36%之間,覆蓋了大約4.3億借款人;由P2P轉型的現金貸平台年利率則大於36%。
可以想見,面對如此高利息的借貸,一旦一時未經受消費主義的誘惑,自製力不高的年輕人就可能墜入深淵。中國傳統社會崇尚勤儉節約,過度超前消費、透支信用明顯對社會不利,絕對不在提倡之列,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因此,針對蓬勃發展的現金貸行業,監管層必須出手,雖然不應該“一棍子打死”,畢竟作為金融創新,現金貸有其可取之處,但務必套上“緊箍咒”,規範發展,防止引發金融風險。
今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規定新的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為最新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按11月20日公佈的LPR 3.85%,即民間借貸利率最高不超15.4%,大幅低於此前的24%和36%。11月初,銀保監會也聯合央行起草了小貸新規,在機構准入、槓桿率等多個關鍵問題上提出明確要求,規定在單筆聯合貸款中,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出資比例不得低於30%。以螞蟻集團為例,2萬億元的借貸規模,需要補充的資本金將達千億元級別。
相信監管層已經看到了現金貸的風險,希望出台的系列監管措施能真正落地,從而規範現金貸行業的發展,做到有金融創新而不影響金融安全,不走P2P行業的老路。
(作者許雲峰系第一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