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木王國80年商業傳奇:從小木工廠到全球最大玩具製造商
近日,潮流玩具公司泡泡瑪特通過港交所的上市聆訊,最快將在12月下旬IPO,預計募資規模達到2-3億美元,市值或達60億美元。不少人疑惑,一家玩具公司,撐得起如此高的市值嗎?泡泡瑪特或許仍待商榷,但已經有一家玩具公司市值做到了2500億!這家公司就是鼎鼎大名的樂高(Lego)。
從木工廠誕生
樂高公司的創始人Ole Kirk Christiansen,1891年出生於丹麥一個貧困家庭,高中畢業後在德國做了幾年木工,學得一手精湛的木工手藝,後回到丹麥經營一家木工廠,承包建設農場、木屋、室內裝潢等。
1929年美股崩盤,全世界陷入經濟大蕭條,Ole木工廠的生意也大受影響,他不得不辭退所有工人,帶著兩雙兒女生產梯子、凳子一類的廉價木製品,其中也包括木頭玩具。Ole發現,在全行業一片蕭條時,唯獨玩具產品的訂單數不降反升,他決定讓木工廠朝這個方向轉型,重新招聘員工,製造更多的木製玩具和小木刻品。
樂觀的他甚至將公司重新命名為“Lego”,這個詞是丹麥語leggodt 的縮寫,意思是“好好玩”,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個詞在拉丁文中表示“拼裝、組合”。
▲最早的Lego標識
1940年4月,丹麥被德軍佔領,由於德國人禁止在玩具中使用金屬和橡膠,無形中極大推動了木製玩具市場。在二戰爆發的頭兩年裡,Lego的銷售額翻了一番,整個戰爭發期的訂單數也遠超和平年代。
二戰結束後,塑料產品開始流行,Ole也購買了一台注塑成型機,生產塑料玩具。到1949年,樂高已生產200多種不同的塑料和木製玩具,其中包括我們熟悉的上有圓形凸起、可一個個組裝拆合的Lego積木(Lego Bricks)。
到1951年,塑料玩具已經占到樂高產量的一半。1955年開始出口瑞典,第二年又在德國設立第一個國外銷售辦事處,樂高玩具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58年3月,樂高創始人Ole Kristiansen病逝,他的兒子Godtfred全面接手公司業務。幸運的是,老人在臨終前得見Lego積木拿到了丹麥專利局的專利證明。
▲LEGO創始人Ole Kirk Christianse
重要轉型發展期
1960年,一場大火燒毀了樂高的倉庫。
失去所有木製玩具庫存後,剛剛執掌公司不久的Godtfred面臨抉擇,到底是重建木產產品工廠,還是就此專注塑料玩具。經過反復權衡,他決定專心發展塑料玩具,原先的木製品生產線獨立出去,由其他家族成員運營。
不僅如此,他還確立了樂高玩具六大原則:1、限制大小但不限制想像力;2、讓消費者買得起;3、簡單、耐用、種類豐富;4、男女老少皆宜;5、玩具中的經典,無需更新;6、分配渠道暢通。
從那時起,樂高公司火力全開,一方面進軍北美玩具市場,開闢新戰場;一方面不斷推出帶拼裝說明書的成套積木,並設立研發部門Lego Futura,開發最酷、最有趣、最受孩子歡迎的玩具,如1969年推出的一套含12伏特動力機組的火車模型。
1973年,Lego集團還更換了他們的品牌商標設計,紅底白字加上黃色描邊,一直延續至今。
Godtfred曾提出一個重要概念“Lego System”—— 玩具製造商不應只開發短暫佔據市場的一次性產品,而應該開發一種不同玩具之間互相關聯的綜合體系,這樣一個體系才能夠形成重複銷售,而且不會因為推陳出新而失去原有產品的趣味性。
正是出於這種理念,樂高讓所有創新都具有向前兼容性,不同形狀、不同套系、不同年代的產品都可以更好地組合在一起。
比如,一個套裝裡的樂高建築模型可以和來自不同套裝的汽車、燈塔、交通信號、鐵軌等無縫連接。在拆合拼裝的過程中發揮兒童的想像力,組成其他新奇古怪的東西,並讓樂高積木的消費不斷延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1961年,Godtfred表妹Dagny Holm加入了集團,讓Lego 玩具變得愈發具有創造力。
這位女士彷彿有種魔力,可以將自己見到的景物、建築、飛機、人物等都用Lego積木表達出來,十分奪人眼球。在她的創作之下,上世紀60年代中葉,每年都有超過2萬名訪客專程從世界各地趕到樂高位於丹麥Billund的工廠,只為欣賞Lego公共陳列室裡擺放的各類玩具模型。
▲Dagny Holm
1979年,Godtfred辭去董事會主席一職,由他的兒子Kjeld Kirk Kristiansen接任,樂高集團的控制權傳到第三代手中。
Kjeld的經營思路以產品經營和渠道擴張為核心,推出一系列到現在為止依然具有影響力的核心套裝(包括樂高小鎮系列、樂高城堡系列、樂高太空系列等)。孩子們的遊戲體驗感直線飆升,並直接引發了樂高的急速擴張。
在Kjeld的帶領下,樂高公司經歷了一個長達15年的黃金發展期,公司營收從1978年的1.42億美元飆升到1993年時的12億美元,併入圍全球十大玩具廠商。
一度瀕臨破產
但此時Lego也遇到麻煩了,而且是大麻煩。
進入九十年代,兒童遊戲方式發生變化,電子玩具大行其道,孩子們留給傳統玩具的時間越來越少,樂高的市場環境開始變得不樂觀。危機中,1994年,Kjeld 任命企業轉型專家Poul Plougmann重組樂高,希望他帶領公司打一場翻身仗。
Poul精簡樂高的組織架構,在內部推行瘦身計劃,裁撤上千名員工,試圖以此激起員工的鬥志。
但Poul對產品缺乏深入的理解,在他治下,樂高實施激進的發展戰略,把產品線拉得很長,除了積極參與遊戲、動畫類玩具的設計,在周邊產業也大肆擴張,很多新興產品與樂高的創意設計與核心理念背道而馳。
Poul還試圖照搬迪斯尼模式,幾年內在全球快速建立幾個大型樂高主題公園,佔用了大量資金(每個主題公園的投資都在3億美元以上,且資產回收週期極長)。
1994-1998年,樂高生產的新玩具數量達到原來的3倍,平均每年引入5個新產品主題,可多數新增的主題與樂高既有產品線的融合度卻不高,導致生產成本急劇攀升,產品利潤率大幅下降;而且市場和渠道對新產品的消化能力有限,樂高的產品扎堆出現,自家產品互相打架,進一步影響業績。1998年,公司成立66年來首次虧損。
1999-2002年推出的星球大戰、哈利波特等主題玩具,給樂高帶來非常大的業績提升。但公司沒有意識到推動公司業績的其實是這些大文化IP,進一步擴張規模,製造了無數無法再拼裝的產品,零件通用性極差,讓無數熱愛Lego的玩家大失所望。
2003 年,熱潮褪去,Lego業績出現斷崖式暴跌,全球範圍內營收下降三成,當年巨虧16億丹麥克朗(約合2.4億美元),債務則高達50億丹麥克朗,公司瀕臨破產,美國玩具生產巨頭Mattel差點就把Lego給吞了。
浴火重生
2004年伊始,Poul下課,Kjeld重新接管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全力挽救這家由爺爺一手創辦的公司,並力荐年輕的Jørgen VigKnudstorp進入公司決策層,參與製定復興計劃。
▲ Jørgen(左)和Kjeld(右)
這年3月,Jørgen版瘦身計劃出台,減少超越自身能力邊界的業務,退出一些衍生業務的直接經營,轉為IP授權,賣掉運營成本過高的主題公園,將樂高積木的基本單位種類從1.3萬個減少到7000個,以此降低業務的複雜性,不讓創意團隊分心研究過多產品。
最核心的一點是,Jørgen 提出Lego要回歸公司優勢業務——拼搭玩具製造,聚焦公司的核心理念——創意變化(Creativity)、樂趣(Fun)和品質(Quality),並強調創新樣需要紀律約束,不能一蹴而就。
為解決創意來源的問題,Jørgen飛遍全球,傾聽各年齡段Lego用戶對產品的理解和對公司的諫言。
2008年,Lego還推出CUUSOO系統,玩家可以在CUUSOO上提交創意,只要該創意設計超過規定票數,Lego就會評估該設計的量產可行性。借助CUUSOO,Lego實現了創意開掛。
Jørgen推出瘦身計劃不到半年,當年八月公司實現稅前利潤2.38億丹麥克朗,產品銷量上漲19%,而去年同期為淨虧損2.02億。
在Jørgen把Lego從破產懸崖邊拉回來之後,Kjeld於同年十月退居二線,將帥印正式交由Jørgen掌管,全權負責公司日常事務。Jørgen也由此成為樂高第一個非創始人家族成員的集團CEO,而那時他年僅34歲。
在Jørgen時代,樂高開始重現黃金時代的輝煌。
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但Lego依然實現高增長,全年營業額達到95億丹麥克朗,實現利潤18億丹麥克朗,創造了1981年以來的最高紀錄。2014年,樂高實現銷售280億丹麥克朗,稅後利潤高達70億丹麥克朗,公司超越孩之寶成為全球最大玩具廠商。
如今,樂高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玩具製造商之一,2019年員工超過1.8萬人。據估計,世界上已經有4000億塊樂高積木,每年賣出的樂高積木數量可以繞地球五圈。
從一家小木工廠起步,到全球最大的玩具王國,樂高公司經歷過快速成長,也有過沒落與徬徨,以及重新崛起。
在過去的80多年裡,樂高始終專注於激勵孩子們去夢想、去建造、去創造,幫助孩子們更系統化、更具創造力地思考問題,並堅持這一核心價值,積極擁抱新時代。
對中國的上市玩具製造商而言,這也許是最具啟發性的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