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微軟、拿下融資小冰的商業化探索又釋放了哪些信號?
單飛後的小冰,再次與微軟結緣!11月24日上午9點,微軟中國與小冰在北京舉辦聯合發布會,宣布雙方達成戰略合作,將共同致力於為廣大To B 重點行業客戶,推出一系列人工智能+ 雲計算商業化解決方案。
小冰公司董事長,原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博士表示:
大時代的變革呼喚創新。作為面向新交互形式的人工智能技術框架,小冰一直引領著人工智能的技術創新。接下來,小冰公司將與微軟中國聯手,以全新的戰略合作形式,進一步共同推動創新變革,共同為商業化客戶創造價值。
僅四個月之後,小冰的商業化之路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7月13日,為加快小冰產品線本土創新步伐,促進其商業生態環境的完善,小冰正式脫離微軟母體,自理門戶。根據官方披露,分拆內容包括品牌、產品和現有合約;小冰將繼續使用微軟人工智能技術開展研發,同時微軟也將保留對小冰的投資權益。
此消息,意味著小冰正式向業界打響了其商業化進程的第一槍。
當時不少專業人士認為,微軟此舉旨在為小冰鋪路,一方面為其減少母體公司條條框框的限制,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同時又可以在其背後提供資源支持,在中國市場尋找更多合作機會。因此,對於小冰的商業化前景十分看好。
而此次,微軟與小冰宣布達成戰略合作,也顯然印證了這一點。微軟方面表示將充分調動現有資源為小冰公司提供全鏈條支持。
不過,也有人認為,雖然背後有微軟撐腰,小冰商業化落地仍然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其因素主要集中於兩點:一是技術。小冰自誕生之日起,便不同於其他“智能助手”,更注重擬合人類情商(EQ)。二是國內市場,百度、阿里、小米等企業已在智能語音賽道佈局多年,佔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
從這兩點來看,小冰是否能走出自己的商業化模式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
那麼,面對外界的種種聲音,小冰公司董事長沈向洋,及CEO李笛在這場戰略發布會上,又釋放出了哪些信號?
小冰商業化的背後
一個產品在本地實現商業化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在發布會上,沈向洋主要談了四點:
- 與本地大數據相結合,不斷進行技術創新;
- 打造注重用戶體驗的產品;
- 了解本地企業及狀況,做好針對性運營;
- 結合新技術、新產品,探索新的商業模式
在他看來,小冰已經進入商業運營模式的探索階段,而這得益於其多年來的技術沉澱和產品創新。
此前,小冰一直被外界戲稱為不急於盈利的“富二代”,養在“深閨”中的少女,而這些標籤來自於其對商業化的態度。
2018年在第六代小冰發布之前,放眼國際已有亞馬遜Alexa、蘋果Siri,谷歌Assistant等眾多較為成熟的“智能助手”產品。同時,國內的百度小度、小米小愛、阿里天貓精靈等產品也在不斷湧現,瓜分市場。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相對滯後的小冰,並沒有立即啟動商業化進程,而是選擇繼續深耕技術。
2017年小冰第五代產品發布會上,微軟小冰產品負責人彭爽談到:
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從兩年前開始很多廠商都來找過我們,希望和小冰在IoT上有所整合,不僅在中國,包括日本也是。但是我們一直都保持克制,幾乎全都婉言謝絕了。
小冰的克制,也的確帶來了技術上的不斷突破。
自2014年開始,小冰幾乎保持著每年一代的更新速度。其中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小冰均進行了大規模技術升級。
2018年8月,第六代小冰全面更新情感計算框架,推出全雙工語音交互、多模態交互等技術。
2019年8月,第七代小冰的對話引擎實現從“平等對話”向主導對話方向跨越;同時首次推出小冰框架同源工具包——Avatar Framework,它包含對話、聲音、視覺、觀點、技能、知識及創造力等工具,可以驅動兼容的3D 人物模型進行實時交互。
2020年8月,第八年小冰推出分層知識圖譜技術和篇章內容學習技術,在引導對話時全程完成率突破42%,接近人類表現。
在技術的推動下,小冰也逐步形成了三條產品線。第一個是作為單獨個體的小冰。沈向洋表示,
諸如Facebook的Blender、Google的Mina,這些對話式人工智能係統,其對標的技術參數、標準、性能均是以小冰作為參考。
第二個是有全球流量最大的跨平台個體—Al beings。它們包括虛擬人、職業人等多種角色,小冰在第八代發布會上,已面向公眾推出了虛擬男友、X套件等產品。
最後一個則是利用小冰背後的自然語言、視覺、語音技術為垂直行業賦能,比如金融、汽車、內容生產,甚至是體育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小冰近日首次中標國家體育總局冬運中心的重點項目。在2000年冬奧會上,小冰將為其提供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視覺評分系統,這是人工智能在全球競技類體育領域的首個落地成果。
經過5年技術積累,所形成完整底層框架和創新產品,讓小冰走向商業化有了足夠的底氣。
2018年第六代小冰開始商業化試水,僅一年的時間其營收便超過了1億元人民幣。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小冰框架的交互總量已佔全球人工智能交互總量的60%。在全球多個國家,小冰已經覆蓋6.6億在線用戶、4.5億台第三方智能設備和9億內容觀眾。
而聚焦國內市場,小冰作為對話式交互系統已部署在今日頭條、微信、微博、QQ音樂、網易云音樂等多個第三方平台,同時可以通過華為、小米、OPPO、vivo等品牌的智能硬件設備進行召喚。除了主流App和手機品牌,小冰還與網易、米家生態鏈、萬得資訊、羅森、万科、中國聯通等B端企業達成了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小冰一路走來的種種亮眼表現也吸引了投資者的青睞。發布會上,沈向洋透露,小冰已完成了首次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北極光創投與網易集團。
搶占垂直領域,需另闢蹊徑
首次與微軟的戰略合作,小冰將賦能行業對準了:金融、汽車和內容生產三個垂直領域。
其原因,一方面是疫情爆發和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催生了這些行業新需求、新趨勢。微軟公司副總裁、微軟中國首席運營鄒作基舉例表示,在零售行業,過去它的線上銷售佔比僅佔5%—10%,但疫情之後,可能激增到了20%—30%,那麼,在這個顯著的變化中,如何影響線上和線下的流量?零售行業希望通過數據平台做到一體化。
而另一個原因是,小冰基於視覺、語音和文本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提供需求上的支持。
從對話式交互系統的應用市場來看,小冰遠不是第一個涉足以上三個領域的產品。那麼,與同類型的產品相比,後來居上的小冰有什麼獨到之處?
發布會上,“小冰之父”李笛總結了三個比較大的差異化特色:
第一、聚焦於關鍵崗位。在To B領域,人工智能技術更多被用來縮短工作流程。比如AI輔助人類收集信息,提高A員工到B員工的工作效率。相比之下,小冰更注重在關鍵崗位中發揮作用。
舉個例子,在金融領域,最多的時候會有100家企業同時發布上市公告,其中每個公告100多頁,涉及20多種企業類別。對於萬得資訊這樣的大企業而言,每天10點準時為用戶提供上市信息很重要,但同時又很困難,而小冰則可以承擔這樣的工作。
第二、關注穿透To B到To C的體驗。李笛認為,從AI的整個商業化進程來看,所有To B的解決方案歸根到底都在解決2C的問題。小冰框架同時包含了To B和To C的全能力解決方案,能夠更好地幫助不同垂直領域下的同行業者解決現實問題。
舉個例子,很多車企都希望幫助用戶打造一個智能駕駛艙。一般很多AI產品能夠提供的是通過語音交互系統控制車內的設備。相比之下,如果交給小冰去做,它可以為用戶提供可感知的陪伴感,讓你一個人開車的時候,也隨時可以得到多人體驗。同時它還能調用汽車的感官、視角去創造各種內容。
換句話說,小冰的解決方案能夠穿透To B,直接觸達To C的場景。李笛表示,對於現有的行業解決方案而言,小冰代表著一種升級換代,這也是小冰一直在做的事。
第三、強調人與人工智能的協同。小冰更注重在人類與AI之間尋找一種最佳的彌合方法,而不是去做硬性的替代或剝離。例如在服裝製造行業,小冰的內容創作能力可根據海量紋理數據設計出服裝樣本,減少人類腦力消耗,只需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審美層面。
包括服裝製造業,小冰的設計能力已在工業設計、數字印刷圖案設計、包裝設計等多個領域,以及國內100多個領先企業落地應用。
要想在相對比較成熟的市場,開闢新的商業路徑,就需要為目標客戶提供更全面更根本的解決方案。顯然小冰團隊深知這一點。在李笛看來,區別於傳統AI產品,聚焦關鍵崗位、人機協同,以及觸達C端用戶體驗出發的小冰,將為各個垂直行業創造巨大價值。
小結
小冰的商業化進程顯然正在提速。
短短四個月,小冰公司完成了自立門戶、首輪融資、以及與微軟的戰略合作。
而究其背後的驅動力,除了老東家微軟的資源支持,小冰公司一直在傳遞一個信號:底層技術!
相比於同類AI產品,小冰在最初技術定位上就高出一大截:越過IQ,更關注EQ;不做硬件,走平台化戰略,打造千千萬萬個AI beings。
而從結果來看,小冰一路穩紮穩打,逐步升級迭代,最終形成了完整的底層框架。而正是這一通用框架,為其商業化探索帶來了更多想像空間。
可以看出,面對激烈且相對成熟的市場環境,小冰公司旨在利用技術優勢,通過對關鍵崗位、人機協同,用戶體驗三個維度的全面升級,為To B客戶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實現彎道超車。
而從目前的1億元營收和諸多成功案例來看,小冰的商業化路徑似乎已取得初步成功,但未來能否接受更大規模應用的考驗,還有待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