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禁止未成年人直播打賞是務實選擇
針對網絡秀場直播平台頻頻出現的流量造假、打賞爭議等問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3日發布《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要求網絡秀場直播平台要對網絡主播和“打賞”用戶實行實名制管理,封禁未成年用戶的打賞功能。對點擊量高、成交量虛高、“打賞”金額大、業務類別容易出問題的直播間,要建立人機結合的重點監看審核機制。
近年來,“9歲女童打賞主播花光家裡10萬彩禮”“15歲熊孩子拿父母血汗錢刷給主播20萬”等新聞不時出現,不少未成年人身陷打賞泥潭不能自拔。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每10個觀看直播的用戶中,就有1個是未成年人。在此語境下,國家主管部門出台封禁未成年人網絡打賞的最嚴監管制度,體現了依法規範直播打賞的理性,這對治理未成年人網絡打賞亂象,可謂正當其時。
有人認為,在最高人民法院今年已出台未成年人打賞款項可以依法返還司法解釋的背景下,還出台這種純粹為家長管教孩子減負的“一刀切”最嚴監管政策,多少顯得有點矯枉過正,會對網絡直播行業的發展產生“殃及池魚”的負面效應,似乎沒有必要。
此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但必須指出的是,未成年人辨別能力差、自控力不足,一些直播平台和主播還故意採取鼓勵用戶非理性“打賞”的運營策略,誘導沒有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打賞,這在讓家長背上沉重經濟包袱的同時,也讓未成年人沉迷打賞泥潭而不能自拔。從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大局出發,封禁未成年人網絡打賞,並非用力過猛的多此一舉,而是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必然選擇。
不可否認,封禁未成年人網絡打賞,確實可以直接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家長亦用不著為依法追回打賞款項而費時耗力,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其實,不少家長雖然心痛自己的血汗錢被自製力不強的孩子拿去打賞,但更焦慮於如何杜絕孩子的非理性打賞行為,確保孩子身心健康。從這個角度看,封禁未成年人網絡打賞功能,要求平台不得採取鼓勵用戶非理性打賞的運營策略,或引誘未成年用戶以虛假身份信息打賞,顯然不只是為家長管教孩子減負,還在於從源頭上減少或杜絕網絡打賞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損害。
更為重要的是,封禁未成年人網絡打賞,可以倒逼直播平台改變經營方式,促進直播打賞行業的健康發展。長期以來,不少直播平台把贏利的目光盯在未成年人身上,這本質上是只顧經濟效益而無視社會責任的短視之舉。這種做法儘管可以得逞一時,卻是以犧牲自身長遠發展為代價的,不僅可能面臨嚴肅的法律責任追究,也可能自毀發展基業。隨著封禁未成年人網絡打賞的最嚴監管政策落地,直播平台再想通過誘導未成年人打賞來贏利的做法已然行不通,惟有把社會責任和法律法規挺在前面,轉變經營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助力網絡直播打賞行業行穩致遠。
當然,封禁未成年用戶打賞功能的推出,並不意味著家長就可以當“甩手掌櫃”,作為家長還是要履行好自己的監護職責,將更多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引導孩子理性使用網絡,從而遠離炫富拜金、低俗媚俗等不良價值觀。
一言以蔽之,封禁未成年人網絡直播打賞,是有利於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減輕家長管教孩子焦慮、促進網絡秀場直播打賞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務實選擇,體現了治理思維的理性回歸。無論如何,都應加快讓其落地的步伐,促其真正實至名歸地釋放出應有的監管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