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稱在小行星撞擊之前恐龍仍在地球上佔據主導地位
據外媒CNET報導,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並消滅恐龍之前,大多數恐龍仍然”廣泛存在且表現良好”。雖然其他研究假設,汞中毒甚至有毒植物在小行星之前就導致了恐龍的滅絕,但11月18日發表的這項新研究旨在推翻“恐龍已經在衰退,並走向滅絕”的說法。
“我們發現的是,恐龍仍然占主導地位,它們仍然廣泛存在並且表現良好,”為這項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貢獻數據的博士生Joe Bonsor說。“如果小行星撞擊從未發生過,那麼它們可能不會消亡,它們會在白堊紀之後繼續存在。”
此前的研究從化石的缺乏中得出結論,稱這表明恐龍在減少。但Bonsor說,沒有足夠的數據成為恐龍正在消亡的有力證據。“唯一能確定的方法是填補化石記錄的空白,”他補充說。
新研究指出,直到白堊紀末期,幾種不同種類的食草動物–鴨嘴龍、劍龍、棱背龍和泰坦龍–以及包括霸王龍和阿貝力龍在內的捕食者在美洲和全球範圍內佔據主導地位。
“這一切都建立在展示一幅畫面上,這些古老的動物似乎並沒有衰退,事實上仍然是大多數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該博物館說。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早些時候發現的這項研究,是繼去年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科學家說他們發現了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擊的”確鑿證據”之後的又一項研究。該研究顯示,這顆小行星撞擊的威力相當於100億顆二戰時期原子彈的威力總和,引起了野火和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