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M1電腦上手:一次遠超預期的開局一場不動聲色的變革
到今天為止,蘋果在2020年已經發布了5款iPhone,三款iPad,若干款例行升級了芯片的電腦,但還沒完……就在我們覺得今年就這樣了的時候,One More Thing,它來了,這款產品採用M1芯片,但名字仍舊是MacBook Pro,13.3寸的版本,打開盒子,只看外觀,沒人會覺得它跟採用英特爾芯片的MacBook Pro沒啥不同。
庫克在中國雙11購物節當夜拿出了One More Thing
外觀:低調到沒有變化
所以外觀這部分其實沒有太多可說,我們拿到這款是深空灰配色,帶TouchBar的入門版本,機身一共有兩個USB-C接口,右側一個3.5耳機口。其他地方……我們拿著放大鏡對比他跟同為入門級配置的13寸MacBook Pro對比,也沒看區別。
哦對,鍵盤當然是已經更新過的版本,不再是蝶式鍵盤了。
外觀相同甚至延伸到了包裝盒,就算在這,你都看不出這機器跟英特爾版本有啥不同,就連這張貼紙,也只是低調的用極小的字標註了一下:SPG/8C CPU/ 8C GPU云云。
換芯,對蘋果自己,甚至這個行業來說都是一件大事,處理的如此低調,主要原因我們猜應該是M1還是一個試運行的階段,即便它表現的比我們想像的好得多(這在後面詳細說),但X86架構在過去幾十年構建的生態不是一場發布會就能摧毀的,所以目前沒必要太大張旗鼓給人過高的期待;這種過渡,應該是一種平滑的,讓人無感的過渡。
大瑟爾連接著高山和大海
為了營造這種無感的過渡,蘋果在背後做了大量的努力,例如係統,對英特爾芯片的電腦來說,macOS Big Sur(直譯大瑟爾)貌似只是系統界面變得更多彩,擬物化了;但對蘋果芯電腦來說,大瑟爾則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橋樑,就像這個名字的源頭,那個一號公路穿過的景區一樣,一邊是大海,一邊是高山;一個地方,兩種景觀。
用Big Sur這名字,或許也暗喻高山大海兩種景觀的接合
macOS Big Sur連接的一端是蘋果曾經的15年,那是屬於Intel的時代,一邊是蘋果自己開拓的新時代。它的歷史只有半年,但野心勃勃,承載了蘋果將自己最後那塊割裂的核心部分收回、生態大一統的希望和決心。
這個系統的外觀我們之前已經談過,下面稍微回顧下,給還沒見過它的小白:在界面上,Big Sur變得擬物化,我掏出今年這側面彷彿iPhone 4的手機,默默感覺蘋果在下一盤大棋。系統變得十分多彩,尤其是這個五顏六色的啟動台。右上角的設計像是從iOS引進而來,這些圓角按鈕,彷彿顯示出蘋果想要的未來。
對英特爾核心的電腦來說,Big Sur的變化基本止步於外觀了;對蘋果芯電腦來說,這僅僅才是個開始:在Mac商店搜索某個軟件,會看到不同,它會在搜索結果這多了個選擇項。也就是說,蘋果芯電腦既能運行iOS(或iPad OS)的軟件,也能運行一部分macOS的軟件。
App Store多個分類
因為是跨越兩個不同的芯片平台,再加上兩個不同的系統,所以蘋果芯電腦打開App的情況有點多樣,這裡面涉及原來不支持經過適配變成蘋果芯電腦支持的App,也有一些通過Rosetta編譯器,翻譯成M1能識別的App;還有些是原本給iOS或iPadOS做的軟件,也就是手機軟件在電腦上運行。
我們可以分兩個大類,N多情況。一個一個來說:
1 原來的給英特爾芯片Mac做的程序;這是大家最關心的,畢竟買的是個電腦,目標還是用它乾電腦的事,這裡我們選了幾個比較常見的App試一下。
a)Safari瀏覽器,自帶的郵件,日曆,提醒,備忘錄finder之類的是看不出區別的;
b)如果這個軟件在App Store沒有,不一定沒法運行。在它的官方下載,可以經過蘋果的編譯器Rosetta進行“翻譯”,在蘋果芯電腦上使用。比如打開我們非常熟悉的word,第一次打開會出現“翻譯”的過程,後面再打開就沒有了,使用情況也跟一般軟件無區別;
c)有些可能運行沒問題,但可能基於intel加速或插件無法使用了;
2 iOS、iPadOS程序,既然是個ARM架構芯片,甚至可以說是A14的變種,那能不能跑iPhone或iPad的程序呢?
答案是可以,但不是所有軟件都完美。我們實驗類似紀念碑谷,qq飛車之類的。下載後一看就是個iPad的比例。也可以使用觸控板鍵盤操作,但仍舊是原來手機的尺寸,只是它們的交互邏輯從觸屏變成了鼠標鍵盤,其實並不如原來觸屏那麼舒服。
不過有個神奇的地方是,蘋果芯電腦可以一次同時運行N個iOS程序(注意是同時運行),甚至是它們不同的版本,比如我們的“新浪新聞”和“新浪新聞HD”,給iPhone和iPad準備的版本,可以同時使用。
iOS或iPadOS版的程序可以多個一同運行
當然,我們測試時間有限,只能進行一部分App的測試,並且也只是簡單打開運行,某些複雜功能還沒時間用。因為時間比較短,我們目前也只看到一部分結果。
芯片:不服跑個分這次真的震驚了
說了半天它的硬件表現,有人肯定會問。哎這M1芯片到底怎麼樣?跟英特爾比呢?
那麼我們就先從跑分這個傳統項目開始說,首先是同級別產品對比,我們選的是一台2020款的MacBook Pro,採用i5芯片,8GB RAM,集成顯卡;對比的是Apple M1芯片的這台電腦,16GB RAM,當然它也一定是集成顯卡。
放在MacBook Pro上這顆M1芯片的配置
它們基礎配置版的上市價都是9999元起步,我們這台是高配,但除了RAM和硬盤,最核心部分對比是沒問題的。
來看跑分,新MBP在GeekBench5上到了1700和7500,後面不用比了,因為在它的排行里,這個分數已經比i9 iMac都高了……
單核跑分大比分領先之前的iMac產品
多個跑分的結果排行,不像單核那麼誇張,但也可以說驚人了
所以,英特爾被蘋果芯吊打了??
這結論先別急,一個是跑分軟件的計算方式是基於之前芯片的,放在ARM架構的M1上,不一定適合,另外把複雜指令的X86跟精簡指令集機器的ARM對比其實不是一場能打在一起的比賽。我們甚至覺得,這兩者並不能完全放在一起比較,跑分只是一個比較淺顯的參考。
不過經過跑分之後,我們也發現了明顯的區別,發熱量和功耗。
M1芯片的續航和發熱,已經讓人懷疑蘋果是不是違反了物理規律。
同樣的視頻輸出之後,採用英特爾i5和蘋果M1芯片的溫度對比
在不連接電源的情況下,蘋果芯新MBP和英特爾i5的老MBP放在一起,用蘋果自產的應用Final Cut Pro X導出一段的1.61GB視頻,1080P H264。
老MBP耗時14分鐘,消耗電量24%,
新MBP耗時23分鐘,消耗電量0?對0 ,這你敢信???我們還覺得可能係統bug了,重啟了一下,開始一看電量是99%……
更讓人震驚的是發熱量,在導出期間同時進行測溫。老MBP 41.5攝氏度,新MBP最熱處溫度33.9,並且後面兩個溫差還在持續加大。
因為後者低於人體溫度也就是36度左右,所以摸上去是涼的。正在渲染片子的筆記本機聽不到風扇聲,機身是涼的,這點超出了我們對MacBook Pro的認知。
可能有人會說“看輸出時間。這M1芯片看來干大活還是不行啊,這輸出時間差了這麼多?”
那我們換個賽道,用iPhone 12拍攝一段30秒的HDR 4K視頻,在Final Cut Pro中,導出為一個分辨率為3840×2160、幀率為30 fps的Apple ProRes 422視頻。
結果是:新MBP用時12秒左右,舊MBP用時56秒左右。
所以這說明啥咧?在Final Cut Pro這個賽場裡,英特爾的i5和蘋果的M1比是處於下風的。在第一次的視頻輸出中它確實快一些,但換到蘋果的賽道裡,沒人能打贏M1。而且無論哪次,在功耗發熱方面,i5是完敗的結果。
當然還是得說,這是一個我們視頻編輯的典型使用場景,因為時間關係,並不能代表其他人/其他軟件也有相同的結果。不過這段簡單嘗試,已經讓我們相當震驚。
我們很少很少在一段體驗評測裡用“震驚”這個詞,但這次蘋果在M1芯片的功耗/發熱方面的優化,確實讓人震驚。
結論:一個遠超預期的開局能不能取代英特爾看開發者有多努力
體驗了一天多這個東西,M1芯片和這台電腦本身給的初步反饋遠超預期。在拿到這台評測機的時候,彷彿接回一個新生兒,放在車座上還在琢磨一會各種彈出報錯的情景,但用了一下午,感覺這哪裡是個半歲的孩子,至少已經16歲,尤其在能耗和發熱方面的能力讓人震驚。
2020年的末尾,移動端芯片終於真正用在了電腦上,結果比我們預期的更好。macOS Big Sur成了兩個不同架構芯片及兩個不同生態的粘合劑。這幫M1掃清了基礎障礙,雖說不能運行的App也不是沒有,但比起Windows RT的狼狽,蘋果的的開局遠超期待。
把這台電腦帶回公司的時候,還在預想一會出現的各種報錯彈出
蘋果在很多次iPhone或iPad的發布會上都提過自己的A系列媲美桌面處理器,這事最初說的時候還有人認真分析下,後來說多了也沒人認真聽了。類似情況還有天天說的軟硬合一,生態啊生態什麼的,我們都聽疲憊了的時候。蘋果拿出來了這個電腦,幾乎完美的證實了自己所言不虛。
當然,M1(和它的後續產品)能走多遠,後面可能更多不是蘋果能決定的,而是由千千萬萬的開發者們來建設。開啟一個時代靠蘋果,這個新時代能走多遠,能不能取代電腦界的老國王英特爾,得看開發者們的努力。